Google.Translate

2017年9月22日 星期五

「誰丟失了中國」有了答案


現在丟失的國土。
解密:蘇美都不想中國統一
         一九九二年解密的一份中情局一九四七年呈送白宮的報告《蘇聯在華目標的貫徹》(CIA, Implementation of Soviet Objectives in China, ORE45, 15 September 1947)認定,蘇聯對華政策一貫目標,乃是造成、維持中國四分五裂,但得其一政權親蘇;以夷分華,以華制華。此件已被譯成中文,見於:王昊翻譯,楊奎松校譯「中情局關於蘇聯在華實現目的的報告(一九四七年九月十五日)」,載於沈志華、楊奎松編《美國對華情報解密檔案(一九四八──一九七六)》第一卷第二編(八卷本。北京:東方出版社,二○○九,239—247頁)。作者閱後幡然省悟:一九五○年代初曾為美國政壇爭論不休的問題「誰丟失了中國」,終於有了答案!
         該份報告建議,如果美國增強對於蔣介石的軍援力度,就會刺激蘇聯增強對於毛澤東的軍援力度。毛氏羽毛豐滿之後,將有可能不顧蘇俄阻撓,大舉統一中國。既然蘇俄對華政策的一貫目標乃是分而治之,主張國共劃黃河或者劃長江而治,美國就不如減弱對於蔣氏的軍援,以期蘇聯對應減少對於毛氏的軍援。作者認為,正是此份報告,導致美國政府中止對於國府軍援將近十月(一九四六年七月二十九日至一九四七年五月二十六日)。中情局當時竟沒察覺蘇俄奧援中共七千餘門後膛炮──四千門用於作戰,三千門用於儲備──來發動三大戰役,「見人而不見器」的該份報告,反而用了較大篇幅談論大量北朝鮮官兵入滿洲助戰的問題。思路錯誤!報告撰者似乎不知北朝鮮幅員窄小、人口稀少,根本承擔不起軍事支援中共致勝的事實。其實,根據作者調查,所謂人們看到的曾有大量北朝鮮官兵入滿洲的假象乃由四個因素造成:
(一)僅有一個北朝鮮人民軍炮兵團入華助戰,打到了海南島;
(二)約為五千人的原籍北朝鮮的「朝鮮抗日義勇軍」,後來陸續回國;
(三)由吉林延邊朝鮮族人組成的中共部隊,本屬中國國籍;
(四)二十萬四野派去北朝鮮蘇軍基地接裝受訓的四野官兵,因為戰事緊急,穿著北朝鮮軍裝回國。部隊換回四野軍服之後,北朝鮮軍裝洗淨入庫,以後給志願軍穿了,有圖作證。

美國或被蘇聯欺騙
         順便指出:二戰四平之後,國軍新一軍若追過松花江,就會被上述二十萬大軍西出北朝鮮截斷後路。
         這邊廂,情報錯誤導致美國失去了拯救中國大陸良機。那邊廂,判斷錯誤導致蘇聯落空了在華「分而治之」的目標:蘇方沒有料到,在四千門後膛炮炮口之下,國軍那麼不經打。蘇軍在蘇德戰爭中,經常是一次或者兩次戰役就可繳獲三、四千門後膛炮。蘇方小菜,中方大菜。此時蘇方也不知道美方中止對於國府軍事援助將近十月。後來作為補救,斯大林力勸毛氏不要渡過長江,防備美軍登陸華東干涉中國內戰;同時,警告後者:否則的話,「中華民族會有滅亡危險」。但是晚了。蘇聯支持北朝鮮發動南侵,引起美艦進駐台灣,多少彌補了前一錯著──兩岸分裂延續至今。美英二戰期間租借五百餘艘軍艦予蘇聯(中共方面未得此一情報)。斯大林若是真心支持中共統一全國,就會於一九四九年底將這些軍艦借給或者租給中共解放台灣。不過年底倒有蘇聯別洛夫空軍軍入駐華東。
         關於「誰失去了中國?」,作者認為,除了美國之外,鬼迷心竅的蔣氏也是這個「誰」。蔣介石一再和史迪威鬧矛盾,孔祥熙一貫貪污國庫及美援,令到本有能力扶持對方不倒的華府支援國府的熱情頓消。羅斯福請求斯大林出兵掃滿,美方寧願坐觀其成,本不符合列強於國際體系中追求「利益均沾」、「制權均衡」的一貫行事守則。作者認為,羅斯福、杜魯門極其憎惡蔣介石、孔祥熙,於是找個藉口「美國承擔不起登陸中國打擊日軍所帶來的巨大犧牲」拒絕派兵,來行懲罰史迪威所稱的那個「花生米」,當然還有那個「孔聖後」。這也許是美國政軍兩界集體性下意識作為結的果。美軍不是大舉而出,發動菲律賓海陸戰,殲滅四十五萬日軍了嗎?自己僅傷亡六點五萬人而已。依此類推,美軍若是登陸中國,而與國共兩軍合擊日本中國派遣軍一百零五萬人,自己傷亡估計不會超過三、五萬人,美國咋會承擔不起?對比:蘇軍掃滿,僅僅傷亡三點二萬人,其中死戰八千人而已;朝鮮戰爭美軍傷亡十五萬人,越南戰爭美軍傷亡三十七萬人。
         蔣介石兩次對蘇政策失誤:一九二七年「分共絕俄」(分共無妨),一九四六年「倚美再戰」(倚美無妨);兩次對美政策失誤:一九四四年排斥史迪威將軍,一九四六年助選杜威為總統,既得罪蘇聯施主,又得罪美國施主,焉得不敗走麥城倉皇辭廟,丟失大陸播遷台灣?遁逃台灣國民黨人「大江大海」苦難,滯留大陸國民黨人生不如死苦難,全因這位「蠢驢」(史迪威語)而起。

孫中山、共產黨都「出讓」過國土
         也許有人認為上述蔣氏四次「失誤」不是失誤,而是捍衛主權。那他先於一九二四年、後於一九三八年接受蘇援餉械發動北伐、抗日,為此認可蘇軍入駐外蒙「剿匪」、蘇聯壟斷中東鐵路、張學良撤退關內、盛世才投靠蘇聯,沒像陳炯明、吳佩孚、馬佔山、謝文東那樣「捍衛主權」,又怎麼說?吳佩孚、陳炯明不采忍辱負重之法,結果不是喪師失地,淪為寓公了嗎?前者無力自保,慘被日寇害死;後者逃到香港,挑擔售賣豆腐。國何以救?土何以還?
         蔣氏前任孫中山就不這樣幹。孫氏是位甘願「量中華之物力,結予國之歡心」的民族──民主革命領袖。孫氏的「予」不是慈禧的「與」。誰願予他餉械援助,誰就可以得到他的允許:割給對方中方部分或者一時主權利益。對日本、對英國、對法國、對美國、對蘇俄,均為如此。他對蘇俄立場,沒有前後不一,沒有陽奉陰違。可惜死得早了,壯志未酬。
         說他賣國又說不通:他的革命首要目標,就是廢除不平等條約,打倒代理人軍閥,爭取關稅自主、民族獨立、全國統一、五族共和,為此他身體力行,貢獻了畢生精力。說他是個甘願壯士斷臂的愛國志士,倒還比較中肯。在那個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中華民族的最為悲慘的年代,他還有什麼其他兩全辦法救國救民呢?
         中共對待「予國」蘇俄以及其他鄰國,能在作出「武裝保衛蘇聯」、「政體全盤蘇化」、「代蘇出兵朝鮮」、「讓土地緬甸越南」、「自撤山南藏區」、「承認割地條約」之後,得以保全本國核心利益,主次輕重、此失彼得分得清楚,不也說得過去嗎?此期蘇聯一身二任,外援了國民黨,外包了共產黨,識者夫復何言?為什麼要苛求孫中山呢?
         必須指出:美國政壇爭辯「誰丟失了中國」實際上是爭辯「誰丟失了中國這個盟友」,並無侵佔中國領土意味。

二○一七年五月二日

來源轉自:
【2017年6月號 爭鳴 總476期】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所有評論非本站立場,有疑似影射幸勿對號入座。)
【其他.相關】:

☆ 共產黨必亡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