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Translate

1997年1月3日 星期五

第三十章 文 盲



簡體字是文盲用的記事標記,由文盲毛澤東改動刪去原本漢字而打造一套非文化字體,繁體字(或稱正體字)已在大陸淪陷了六十多年,所以不懂正體字的大陸人堪稱文盲並無不妥。根據中國的標準,會讀會寫的漢字(簡體字不屬傳統中國漢字)低於一千五百字即屬文盲。
         .羅先生:我祖父沒學過識字,我父親也是,我也一樣。幹嘛要學?我是農民,該了解的是動植物的知識,不是識字或寫字。
         .王女士:我們村裡大部分人都不識字。我們這裡沒學校,最近的學校又遠又貴。我想去上學,可是我爸媽覺得花錢在我身上不值得,因為我是女生。我想識字,但不知道誰能幫我。
         根據中國的標準,會讀會寫的漢字低於一千五百字即屬文盲。
         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文盲率超過八成。到一九九二年,中國成年人僅22.3%是文盲。十年後降到8.72%。8.72%感覺上不多,但換算成實際人數等於:本世紀初中國仍有八千五百萬文盲。其中女性佔七成,年齡介於十五到五十歲的佔二千萬。
         二零零二年媒體報導,政府計劃在二零零五年前「掃除青壯年文盲」。教育部官員王湛說,掃盲的主要工作是推動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和婦女的教育工作。兩年後即二零零四年,中國教育部部長周濟表示,中國要在二零零七年之前將西部省分的青年文盲率降到五%以下。他說中央政府會撥更多經費支付約六成的當地鄉村教育經費,以及七成八的地方教師薪資。
         二零零四年,中國總理溫家寶利用九月十日教師節這天指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他還說,「唯有人人能受教育,才能達成社會平等、提高人民素質。」並承諾政府會在五年內掃除文盲,讓所有兒童都能上學。
         中國領導人常藉著提出社會普遍的問題,搬出偉大動聽卻無實質成效的說詞,不過是要趁機留下照片,維持黨憂國憂民的形象。中國近年經濟興旺,外匯存底破兆,但二零零零年起用於掃除八千五百萬文盲的經費,一年卻只有八百萬元。溫家寶說的「百年大計之本」只值零點零七元/每人,拿來買課本甚至鉛筆或一張寫字紙都不夠。
         也難怪到二零零七年文盲人數不減反增。自從二零零零年中國第一次進行人口普查,正式公佈文盲人數有八千五百萬後,中國文盲增加的人數等於全加拿大〈人口三千萬〉漸漸失去讀寫能力的人數。目前,中國有一億一千六百萬文盲。雖然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但這一億一千六百萬人中,每一個都因為不識字所產生的障礙,失去了對他〈她〉個人或國家來說,得以發揮潛能的機會。
         把框架拉大來看:二零零零年全世界的文盲有11.3%住在中國,到二零零五年竟然增加到15%。政府撥下的掃盲經費有限,又不願正視問題,導致情況越來越危急。問題是,政府提出的對策只針對局部,很少思考提出立即的因應之道以阻止問題持續擴大。中國的掃盲行動徹底失敗,背後的問題錯綜複雜,沒達成的目標、錯失的機會和對策全都糾纏在一起。
         掃盲運動一開始是鎖定貧窮的西部省分,當時中國文盲有一半集中在那裡,政府對剛開始的成效沾沾自喜,傲稱政府往哪裡施力,那裡的文盲比率就會下降。然而,只針對局部地區進行掃盲,結果也只收到零落分散的成效。雖然達到了初步目標,政府也開心宣佈政策成功,卻忘了要守住初步的成績,到頭來反而使中部和東部省分的文盲激增。為什麼?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掃盲教育處主任高學貴,指出文盲增加的原因:「市場經濟之下,人們對知識的認知出現變化。農民往往能靠外出務工掙錢,因此忽視了九年義務教育。」想盡早發財的心態不是城市的專利品,而且中國逐漸變成世界的工廠就表示到處都有不要求學歷的職缺。有人會說,「現在就可以出去賺錢,為什麼還要在學校浪費九年?」所以才有年輕一代還沒「入學」就先「休學」的例子。
         高還說文盲之所以再度增加,一個原因是地方政府認為掃盲已經成功,便撤了掃盲工作機構。由此可見,政府在各種場合上宣告掃盲成功的照片太有說服力了,想不相信都難。
         二零零七年,政府一年仍只撥給掃盲教育處一百零三萬美元,文盲率要降低當然很難。高指出實際經費要將近一千三百萬美元。然而,回頭看二零零五年,中國倒是有錢成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孔子掃盲獎,年撥經費十五萬美元並贊助最高獎金二萬美元。中國媒體雀躍地引用高學貴的話說,這「證明政府全力投入掃盲工作」。沒想到兩年後高還是得懇求政府多撥一些掃盲經費。
         諷刺的是,孔子掃盲獎的資金來自山東省,即現今文盲的集中地之一,該地符合中國對文盲定義的人近一千萬。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光環下,山東的政治人物得以抬頭挺胸站上國際舞台,但掃盲目標實際上卻一天天失守。
         中國數億多半住在鄉下地區的貧困人口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不會說普通話,即官話。中國自一九五六年將普通話訂為官方語,不過目前中國仍繼續使用的語言和方言約八十種。雖然使用的是同一套書寫文字,但不同地區的發音差別很大。傳統的中國人不喜歡改變自己的口音,但由於數億人的書寫能力喪失,因此來自不同地區的人往往無法溝通。
         不會說普通話的中國人整整有四成,而且受害最深的仍是鄉村人口,而非城市菁英。在人口十三億的國家只會說家鄉的方言,難免會被孤立,國家也會分裂成不同陣營。
         .劉女士:我爸媽負擔不起學費,所以我十四歲就輟學了。為了供弟弟唸書,我南下找工作,可是我聽不懂他們的話,他們也不懂我的話,最後我只好回家。現在我在家鄉工作,可是賺的錢不夠供弟弟唸書,他大概也得休學了。
         二零零五年媒體報導,教育部普通話推廣部處長袁鍾瑞指出,「不會說普通話的人多半學歷較低或不識字,其中大多是鄉下居民。」
         語言的差異,導致政府無法對全民發送清楚統一的訊息。貧窮人口也因為不會說共同的語言及不會讀寫,獲得的機會注定比一般人少很多。如果他們決定離開貧窮的家鄉到外地打工,基本上就會變成無法跟人用語言溝通的異鄉人,儘管他們仍是這個國家的國民。
         等中國的經濟趨緩、和平發展動能減弱,學會說國語和寫漢字的必要性勢將降低,不同文化的語言差異也會拉大,進一步將中華民族打散。文盲是打擊國家統一的利器。

《原文摘錄:中國無法偉大的五十個理由〈第三十章〉》 撰文.David Marriott Karl Lacroix(2015-09-25再修訂)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