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Translate

1997年1月3日 星期五

第二十四章 「海龜」歸不歸?


連你國領導都只愛外國,憑甚麼強人去愛你國?
         一九七八到二零零七年間,中國政府批准一百二十萬人出國留學,八十八萬多人從此一去不回。這些人再也沒返回「祖國」,再也沒重回中國懷抱。一百多萬個滿腹才學的國家棟樑中,四個就有三個在西方開創事業,過著西式的生活。
         想當年出國時,他們都肯定地說完成學業就會歸國,幫助祖國振興經濟,增強國力,還說要回國奉養父母,成家立業,說自己永遠心繫祖國。境管局人員問他們「日後打算回國嗎?」〈已開發國家人員常問欲申請夢想國度之簽證的開發中國家人民這個問題〉,他們熱切的臉上往往會出現不可思議的表情。
         「回國?我當然會回國,我是中國人。」他們忿忿地大聲說。簽證到手之後,他們淚眼汪汪、依依不捨跟親友和祖國道別,發誓會好好鑽研西學,日後報效祖國,回國時一定像名副其實的「新中國」國民。
         早年的留學潮中,最熱門的國家是美國、加拿大、澳洲和英國。但近來選項越來越多,紐西蘭、愛爾蘭、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奧地利,甚至俄羅斯和烏克蘭也上榜。感覺上對中國年輕學子來說,什麼國家都比中國強。
         有些國家看見了中國留學熱帶來的商機,爭先恐後提出吸引人的方案,急急忙忙為一心想留洋的中國學生擬出海外留學計劃。招生小冊子上還印有「中國」學生享受休閒時光、參與團體活動的照片。二、三流大學標榜自己歷史悠久,吸引了不少人前來翻閱這本小冊子,雖然他們總覺得外國學校應該都不錯,所以很少仔細讀過。
         以上我們列出的事實當中,數十萬年經學子不願回國加入改革行列,在中國發揮自己的所知所學,可能是最尷尬的一件。從一開始對祖國滿腔熱血,到接觸西方的文化、自由風氣和生活方式,中間他們歷經了轉變,見識廣了,也有了國際視野。
         面對這一大批不信任票,中國政府在二零零七年提出因應方法,宣佈留學生回國可在境內「自由居住和工作」,而且「工作也不受居住地限制、人員配額和薪資限制。」以上在大多國家都是基本人權,在中國卻成了『特權』。中國政府還宣佈,回國的大學生應該「引介更多國外的先進技術,並出資成立更多高科技企業。」當局似乎沒有考慮到這些學生要如何獲得外國的進步科技。這種問題最好別問。
         最近在中國政府的努力下,「海外華人」這個稱呼似乎把留在外國土地的華人,重新納入祖國和黨的懷抱。但中國政府是否問過這個難題:為什麼這麼多留學生不回國?我們找不到中國政府曾提過此問題的證據。白皮書、藍皮書、新聞報導似乎都沒有針對這個龐大的留學離散人口提出答案。所以我們去問了很多人這個問題。
         .溫先生:我從沒想過要留在國外,可是完成學業之後我獲得實習機會就接受了。實習完後我回國,對家鄉的感覺跟以前差很多,我很震驚,只覺得四周圍又吵又髒又亂,等不及要回澳洲。
         .周女士:在美國是以才能論人,回到中國你要成功得靠關係、靠人脈。我希望自己是因為才能受肯定,不是關係。
         .郝女士:很簡單啊,自由。在國外我可以暢所欲言,可以自由說話、思考。回國就只能說「正確的事」。
         .鄭先生:〈笑〉不受居住地限制是嗎?中國政府提供的「禮物」,就是我現在的生活方式。他們實在不懂人民要什麼。
         .李先生:我是想回中國,我想念家鄉。可是小時候我很孤單,沒有兄弟姊妹,跟同年齡層的人一樣。學校壓力又大,很難交到知心朋友。我不回中國是因為我喜歡兒女成群,回中國就沒辦法。就算在這裡生完孩子再回國,孩子也得像我一樣經歷「嚴格」的教育體制。我捨不得孩子這麼辛苦,所以我不能回國。
         .廖女士:尊重。我不覺得自己在中國受到尊重。
         .彭先生:我不想住在我自己、我的朋友、我的家人都無法信任的政府統治的國家。我認識的人都不屑共產主義或馬克思主義,而我也不想住在一個明知是謊言卻還得假裝相信的社會。
         .陳先生:我對政府提出的東西都不感興趣。我不認為只因為黨的一句話,自己就有義務「引介國外的先進技術」。
         二零零六年,河北大學對大學生的希望和規劃做了調查,發現64.5%的學生把事業成功和生活美滿視為人生第一目標,10.6%選擇和樂的家庭,14.7%選擇「自我實現」。只有1%選擇「追求共產主義的目標」。說得更白一點,「追求共產主義的目標」其實就是「追求黨的目標」。這些受過教育的人當中,只有一%願意繼續抵抗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願意全心全意擁抱馬克思主義,儘管是「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
         留洋未歸的留學生多達七十九萬二千人也夠驚人了,但這還沒完。目前沒有人調查有多少學生想留洋也有留洋的心理準備卻因學業受挫、父母反對或拿不到簽證而放棄。留學夢碎的比率想必非常高,這些人理想落空,難免心情鬱悶,很可能對未來的命運-----不能享受西方的生活方式、高薪的職位或「喝過洋墨水」的優越感-----感到不平。
         大批留學生來自不同背景,當初離開中國的動機也形形色色。有些簡單得不得了,反映了年輕人都會有的夢想渴望。中國學生考慮花大錢出國留學的因素很多:
一、聽從父母的安排或想到國外找尋「自由空間」
         外籍教師說他們跟學生常有這類對話:
         問:你想到國外讀什麼?
         答:會計/商業/國貿。
         問:你日後想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嗎?
         答:沒有。
         問:那為什麼選這些科目?
         答:我爸媽要我讀的。
         中國犧牲了一整代的音樂家、作家、畫家、史學家、心理學家和其他「創造性」工作者,因為父母強迫自己的子女選擇金融、銀行、會計和電腦等一般認為收入較高的行業。另外,一胎化政策也使整個家庭都把希望寄託在獨生子女身上,有些學生只覺得喘不過氣。
         .王女士:我來澳洲才學會唸自己想唸的書。如果回中國就不可能這樣,我爸媽會希望我住家裡,還會管我的社交生活。他們一定會逼我結婚、生小孩。
二、照著僵硬的中國教育體制規定的求學路線走
         中國大學生多半不能照自己的意思攻讀學位,要聽校方的指示,但較方是根據成績而非個人意願或性向來規劃學生的課程。北京某教育研究院的主任薛英〈音譯〉指出,四成大學生對目前的主修不滿,六成五表示如果可能他們會轉系。
         .古先生:我一直想讀法文。我的大學聯考成績可以上〈名校〉,但只能選工程系。我也可以〈選擇較不知名的大學〉讀法文,可是我知道這樣以後會很難找工作,因為公司在意的是你讀哪個學校,不是讀什麼科系。所以我才會成為工程師,到國外我也只能讀工程。
三、父母位居要津,把女子送出國皆學
         .胡女士:我爸是地方政府的高官。他希望自己的女兒出國唸書,這樣才有「面子」。到了國外我很痛苦,一點也不喜歡,覺得完全是浪費時間。
         .謝先生:我待在國外比較好,這是我爸媽的希望。我爸覺得跟人說自己的兒子在外國、在西方很有面子。真奇怪。
四、追求愛情
         我男朋友/女朋友在墨爾本/倫敦/多倫多唸書,我想跟著去。
五、想移民
         中國年輕一輩很多都把出國唸書或出國工作幾年當成散心,他們並沒有想過在一個國家待久了,想法也會改變。不過當被問到如果有機會在他們理想的國家建立美好的生活,包括舒適的住家、優渥的薪水、幸福的家庭,但從此不能再回國,他們願不願意,九九.九%的人都說不願意。
六、厭倦了工作,認為進修可以改善生涯
         有不少專業人員辭了高薪工作出國進修,只為了彌補自己的不足,沒有考慮到離開職場一兩年後要再重回就業市場,可能困難重重。
         .盧先生:畢業後我進了一家家鄉本地的公司,但過了幾年,我覺得自己升得太慢。我想進修是事業成功的關鍵,出國留學我的身價就會提高。所以我辭了工作,專心讀英文。我住家裡所以不必負擔房租,只要通過英文考試我就可以出國了。
         .王先生:我是公司裡的主管,辭了工作去拿管理學位。
         .喬女士:我出國這兩年期間應該不會有太大變化。拿到英國學位,以後我的薪水就會比別人高。
七、想永遠待在學院當學生
         是的,中國也有很多這種人。
八、跟上潮流,不落人後
         眼看同儕都往國外發展,年輕人很難不受留學潮影響。因為不想落人後,才會興起留洋的念頭。
九、因家裡的壓力而繼續深造
         上海的父母九成以上都希望子女至少讀到大學。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形成的壓力,迫使子女就算不想升學也得升學。
         .趙女士:我姑姑是會計師,她跟我爸媽說這行不錯,所以我爸媽才送我出國唸書。一開始我在英國某大學唸書,可是課程太難,第一學年我有些科目沒過。這表示我整個夏天都得用功唸書準備重修 。
         .徐先生:我大學聯考考得不好,進不了好學校,所以我爸媽才送我到澳洲唸書。
十、照著家人的求學過程
         .包先生:我爸在美國拿了企管碩士再回中國自己創業。他希望我到美國學商,等他退休就接下他的公司。可是我其實不想從商,我們常為了這個吵架。
十一、對自己的未來有完善的規劃
         .楊先生:我高中就訂出了求學計劃。我在某所跟英國大學有合作計劃的國內大學讀國貿。大學畢業後我工作了三年,盡量省吃儉用,存錢出國唸書,培養國際視野。目前我正在申請到美國讀企管。可是花費太高,我自己的積蓄不夠,得跟爸媽借錢。我對他們覺得過意不去,所以我希望申請得到獎學金。畢業之後嗎?我希望可以在美國工作幾年,之後我希望能回國。我永遠是中國人,我希望回國工作為國家盡一分心力。這種人並不多。
         儘管出國的理由動機各式各樣,但中國留學生都有一個共同點:沒想到國外教育會改變了他們。
         有個主題貫穿了以上我們所作的訪談,那就是國外教育鼓勵學生以更創新、更開放的觀點去思考問題,這是他們在國內從未體驗過的。我們也一再聽見中西教育的強烈對比,中國著重死記和尊師重道,相反的,西方則強調個別差異和主動發問。
         二零零七年,費洛〈Greg Philo〉教授對留英的中國學生進行調查,也發現了同樣的結果。費洛引用某研究生的話說,「在中國上課會用課本,老師照著課本授課,學生仔細聽講,寫筆記,背出老師教的東西,考試就能過關了。」也有學生說,「我們會模仿但不會創造。中國的教育方式不鼓勵創造性思考」,而「英國教育很重視事實-----在中國,有人會以專家身分發表意見,就算沒拿出證據,大家也會覺得他們說的沒錯。」
         我們發現美國、澳洲和加拿大的中國留學生也有類似的看法。
         .劉女士:我永遠忘不了第一學期的一堂課。助教在討論國際法的某個問題時,問了我的看法。我在中國從沒遇過這種狀況,要說出自己的意見我很緊張,可是我辦到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助教認真聽了我的看法,再融入授課內容。我這才體會到教育真的是種雙向的過程。
         .江先生:在中國我們習慣拷貝教科書或網路上的東西,但在澳洲不能這樣。學生得讀很多講義,然後提出自己的問題。我覺得很吃力,幾乎把所有時間都拿來讀講義。過程很辛苦,但我漸漸變得比較有想法。現在我看著一些沒出過國的中國朋友,就不禁覺得他們跟我很不一樣。
         對中國留學生造成強烈衝擊的不只是教育方式。留學生出國前對國外的文化和杜會多半了解很有限。費洛教授的調查發現,大多學生對外國的印象來自狄更斯和珍.奧斯汀的小說,或是偵探小說《福爾摩斯》。我們一再從中國學生口中聽到對英國的刻板印象,最常聽到的答案是,「所有英國男性都是紳士。」中國學生對其他國家的認識也一樣淺薄。對澳洲的印象通常離不開袋鼠、無尾熊和社會福利,加拿大則是乾淨清新的環境,美國則是經濟蓬勃和好萊塢。
         問他們要去哪個城市或要申請哪個系所時,年輕學子常回答「我不知道」、「名字我忘了」或「問我爸媽就知道了」,這種結果並不令人意外。從中國媒體二零零七年的報導可見,學生決定去哪裡留學其實沒有一定的取決標準。報導指出,「二零零六年到西班牙、義大利和奧地利留學的人數增加,因為這些國家參加了二零零六年的國際教育展。」由此可知,中國學生對以時下流行的方式推銷的商品接受度很高。
         中國學生跟全世界的學生一樣,都期望父母會贊助他們留學經費。留學生都認為留學是事業成功、收入優渥的捷徑,這樣就能回饋爸媽對他們的付出。因此父母拿出自己辛苦攢下、再難賺到的大筆積蓄讓兒女放洋。不同的是,中國的獨生子女還有扶養父母和祖父母的責任,因此要能價還爸媽給他們的機票費、學費、生活費和各種費用很難。如果這個學生想要建立自己的家庭、生養子女,出國留學更是不可能。一流的工作和豐厚的薪水不管在世界哪個地方都不好找。
         就算中國留學生學成歸國,還是會面臨其他問題。這些被稱為「海龜」〈跟「海歸」諧音,即海外留學歸國人員〉的學生,會面臨工作越來越難找的困境,因為「很多因素:少數幾個科系的留學生特別多,如資科、企管,還有缺少工作經驗、期望薪資較高。」
         .沈先生:我到英國某知名大學拿了企管學位,花了很多錢,但我有信心回國一定能找到好工作。我認為自己的月薪應該在一萬五千元左右,也在履歷上註明。結果第一輪投的履歷都石沉大海,我只好把月薪降到一萬元.....幾個月來降了又降。最後我只好接受目前月薪四千元的工作,我知道比很多「海龜」要好了,但還是會問自己花那麼多錢去拿 MBA 值不值得。還有將來我要怎麼還爸媽錢?
         所有事情都有個中心切入點,留學也一樣,其「中心」或說「核心重點」就是英語,中國人民都得圍繞著這個中心打轉。中國學生〈從小學到大學〉有將近八成把學英文當成第一要務。中國媒體報導,某調查指出,非英語主修的學生有五成六花「很多」時間讀英語,一成九幾乎「全部」時間都在讀英文。中國大學生不論科系都必須通過英語檢測才能畢業。很多學生覺得通過英語檢測是他們最大的負擔。
         根據《中國國際經貿》雜誌說,英語在中國是種「地位象徵」,甚至是擇偶條件。有個年輕的中國女人對雜誌採訪員提到自己的擇偶標準,「不會英文的男人根本寸步難行。年經人沒有起碼的英文能力,肯定沒辦法往社會高層爬。」目前中國約有三億人口在學英文,其中一億是學生。專家估計再過幾年中國學英文的人口,將會超過全球以英文為母語的人口。
         從英文對中國造成的衝擊來看,英語可以說是一種「病毒」。網路普及加上會英文的人越來越多,都在中國創造出一種自由開放的溝通方式。中國政府控制人民以中文思考和說話的成效驚人,但對英語網站的監控不像中文網站那麼嚴格-----形成「一網兩制」的獨特文化。也就是說,英語能力有助於中國人民擺脫中共政府的魔掌。
         有人問「為什麼要說英文?」問的人是沒有意願或動機增進英文溝通能力的人。這在中國形成一種「文化困境」,一大群潛在激進分子在國家操控的中華認同和大眾語言賦予的個人自由之間,進退兩難。
         有些人在中國認同和新發現的國際主義之間飄盪,將永遠迷失方向。另一些人將會緊緊抓住一個事實:英語有朝一日可能會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具改革力量的工具。出國留學可能成為中國新一批雙語革命分子的訓練場-----如果他們願意回國的話。

《原文摘錄:中國無法偉大的五十個理由〈第二十四章〉》 撰文.David Marriott & Karl Lacroix(2015-09-25再修訂)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