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Translate

2015年12月4日 星期五

偶像的黃昏──盤點大陸「轉身」的公共知識分子


美國之音(VOA )8月9日報導:環時贊艾未未不罵政府學者嘆偶像不再。
八月初著名藝術家艾未未在接受德國《南德意志報》專訪時發表的言論引起輿論場的軒然大波。在這篇採訪中,艾未未出人意料地對正在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熱點的中國政府大規模打壓維權律師事件表示是「按法律程序辦事」,同時罕見地讚揚官方,稱他和當局之間「有了信任的基礎」。
偶像崩塌
艾未未的言論引起國際社會一片譁然。德新社的報道說,儘管艾未未受到多年的壓制、迫害,但是看來這位藝術家在採訪中表示了對政府的理解。《南德意志報》的採訪記者認為,這位政府批評者的聲音柔和了。而在中國,艾未未的言論更成為一個公共熱點事件,引發了激烈辯論。官媒《環球時報》發表評論讚揚了艾未未的轉身,而在民間輿論場,除了少數支持和為之辯解外,幾乎是一面倒的批評聲音。
作為以行為藝術表達政治抗議的大師,在中國異議光譜中,艾未未一直享有很高榮譽,被他的眾多粉絲尊稱為「艾神」。二○一一年十一月的發課稅案,艾未未以「借錢還稅」的行為藝術,短短十天時間就獲得支持者九百零三萬元的借款,甚至有人夜間隔著牆往他家裡扔錢,可見他在民間擁有的影響力,活動被讚譽為「每一張鈔票就是一張選票」,成為世界媒體熱點。 艾未未現在的觀點與以前其激烈批評政府的聲音相比確實顯現保守性,反抗者某些時候向體制表現一定程度的妥協,按理亦應能被公眾所諒解,何以僅僅四年時間,艾未未就受到公眾稱之為偶像崩塌的批評甚至是言辭激烈的質疑呢?四年時間,公共輿論場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

輿論場變化
輿論場變化原因首先來自體制的極化。二○一一年可視為社會氛圍變化的分水嶺,在政權安全的盤算下,以當年的「茉莉花事件」為標誌,體制對社會的控制強化趨勢已不可逆,從網格化維穩到國安體制登台,有步驟有層次的對民間社會的全面清場。體制極化使九十年代始在有限市場化下,社會擁有一定自由度逐漸過渡到社會開始陷入凍結狀態,瀰漫社會的改良主義虛假希望破滅。
輿論場變化原因其次來自輿論傳播途徑的變化。有限市場化的開端,平面媒體評論的走俏與互聯網早期BBS討論區、博客的火爆使大批自由派知識分子走紅成為大眾的偶像,掌握了輿論話語權,輿論場的關鍵字就是對民眾自上而下的「啟蒙」。但有限市場化媒體仍為權力與體制一部分,所以其傳播邏輯是單向的,以策略性為考慮自我規避思想的鋒芒和力度而獲得「啟蒙導師」地位的改良公知也是未經考驗單向塑造出來的,這為社交媒體時代的坍塌埋下了伏筆。
二○一○微博成為輿論場主要傳播手段,微博時代「網絡大V」仍是傳播的中心,但是作為人人都是發佈者的自媒體,普通網民借此得以「圍觀」公共事件,微博時代早期輿論場的關鍵字就是「參與」。在體制逐漸極化後因觀念的不同表達而產生各種論戰,泛自由陣營的態度同一性土崩瓦解,而社交媒體的雙向互動、多向傳播特性,使其必然去中心化、去權力化而解構了市場化媒體單向塑造的公知「啟蒙導師」話語,在體制收縮話語空間和民間的覺醒祛魅下,「公知污名化」現象不可避免。故微博時代後期輿論場的關鍵字就是「撕裂」。
二○一三年後體制對意識形態的高度控制使微博衰落,微信取而代之成為輿論場的主角。微信的溝通交流以圈子為特徵,擁有共同認知的人日益聚集在一個微信群裡,由此完成群的分化。共同認知的圈子使社會出現了事實上的「半結社」,這既是對現有體制的社會控制結構的挑戰,同時每一個人作為一個圈子的節點的平等交流使跨越階層的偶像不復存在。微信輿論場的關鍵字就是「分化」。

黃昏的偶像們
在令人窒息的體制極化下,溫和、去對抗化觀念日益被官民對立的兩邊陣營所厭棄。曾經是各個輿論場寵兒的偶像如不合時宜則步入黃昏。
平面媒體時代的偶像、作家摩羅在一九九七年出版《恥辱者手記》後,被譽為「民間思想者」受到追捧,在九十年代末期的大學校園裡,鮮有未讀過摩羅作品的大學生。《恥辱者手記》被稱為中國版的《沉思錄》,著名學者錢理群稱摩羅為「精神界戰士譜系的自覺繼承人」。二○一○年摩羅出版《中國站起來》,這部混合了民族主義與民粹主義的左傾作品迎合體制「中國崛起」的論調,招來一片批評聲,摩羅原來眾多的粉絲紛紛倒戈,余杰、徐晉如等摩羅的朋友更公開宣佈與其絕交。「精神戰士」被體制收編,其標誌性意義就是:中國的知識分子已分化為兩個不同的陣營。
秋風,平面媒體時代的另一偶像,因從事古典自由主義理論而成名,是中國自由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秋風在平面媒體時評火爆年代因時評寫作而名噪一時。但前幾年突然轉向中國傳統儒學,在學術上鼓吹「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事實上迎合了體制對普世價值的反動,二○一二年八月秋風帶著數十個學生在山東曲阜孔廟行跪拜大禮,被輿論痛批為「順服專制」。二○一四年台灣太陽花學運爆發,秋風稱此青年學生運動為「情緒化行動」、「帶來的一定是負面結果,不可能有正面結果」、「局面混亂,開了一個極壞的頭。」從「身體矮化」到「精神矮化」,秋風以其墮落驗證了這一步並不需多久。
博客時代的偶像韓寒以其對社會時政熱點打擦邊球的批評博文而受到傳媒和城市小中產者的熱捧,擁有人氣最高的博客訪問量,被視之為公民精神的體現,輿論稱其為「公民韓寒」,被公盟頒發公民責任獎。博客時代的公共知識分子,沒有人能紅過韓寒,他是傳媒的寵兒和大眾的偶像。二○一一年底,韓寒連續發表《談革命》、《說民主》、《要自由》三篇博文,質疑社會的激進傾向、革命訴求,主張漸進式改良達致社會轉型,引起輿論場譁然。在當年發生的「茉莉花事件」,體制對民間的殘暴鎮壓使民間輿論場由改良向激進漸變,「韓三篇」撞到氛圍變化的槍口上,曾經的公民韓寒成了公敵韓寒,作為超級偶像的韓寒坍塌之迅速,超出所有人的想象。韓寒的倒掉,是改良主義走向衰落的標誌。
被戲稱為「民主小販」的楊恆均是博客時代的明星,對普世價值的推祟,對民主社會的一些基本常識的介紹使其擁躉者無數。然而,近兩年來,他的文章越來越出現傾向體制的態度,被輿論質疑為已遭「招安」,而二○一四年楊恆均受邀到北京的人民大會堂參加十一國宴更加深了民間輿論場的猜疑,甚至不少反對者宣佈與其絕交。楊恆均為此表示不解:「我因同權力走得太近而遭到鄙視和抨擊,我也震驚於:什麼時候口子已經被撕裂得這麼大?我多年來尋找左右共識、探尋上下互動與內外博弈的努力宣告失敗了嗎?」楊恆均的探尋上下互動的努力可能是真誠的,體制內也可能會存在想改變政權日益極化的良知者,但是,楊恆均式疑惑在輿論場必然面臨被無視狀況,面對一個越來越極化控制社會的政權,民間拿什麼與他們上下互動、內外博弈?是體制的極化才有溫和言論市場的失去,中間地帶已消失,所有人都在面臨站在哪一邊的選擇。
二○○四年三月,北京大學副教授焦國標一篇痛快淋漓的《討伐中宣部》檄文,使其名滿天下。身在體制內炮轟「真理部」,需要的勇氣和付出的代價顯而易見,在互聯網時代的早期異議光譜裡,焦國標象徵著知識分子的良知,也受到人們的廣泛尊敬。然而,二○一四年焦國標以一篇《挺習總,答客難》歌頌中共黨魁,引致輿論的激烈批評。焦國標的頌聖跪舔,為體制洗地,多年形象毀於一旦,在輿論場甚至出現了一個新名詞「焦國標綜合症」──被奴役和強暴後態度和行為上在可選擇的情況下更加認同施暴者並積極配合施暴者,甚至以施暴者的前途安危為己任的反常行為。焦國標無視正常發生的血淋淋現實,武斷地認為黨魁「建造的是民主自由的現代中國」,顯示了反對者在凍結社會下堅持之艱難,既然長夜無盡,己身難托,不如臆想明君聖明,不用付出代價的廉價轉型唾手可得。 漫長的嚴冬正在到來,在體制收編、分化、打擊下,未來仍不斷會有曾經的偶像轉身與他曾熱血過的事業背道而馳。而在社會運動不斷下沉化的趨勢下,那些曾經的偶像轉身其實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自己是否能「雖千萬人,吾往矣」。

來源轉自:
【2015年10月號 動向總362期 (大陸)野 渡】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其他.相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