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中國滬指漲至4910點,有金融人士表示在股市和實體經濟相背離的情況下,中國股市最後不外乎有轉換為更大的泡沫等3大結局。( STR/AFP/Getty Images)
(記者劉毅報導)
5月26日,大陸滬指達到4910點。有金融人士表示在股市和實體經濟相背離的情況下,中國股市最後不外乎有轉換為更大的泡沫等3大結局。
鳳凰財經稱,牛市走到現在,很多老股民膽子越來越小,因為一些股票的上漲顛覆了他們所有的炒股經驗,完全看不懂了,也就是說找不到支持自己敢於繼續重倉的邏輯了。
財經作家吳曉波表示,在股市面前,理智——如果它還真的存在的話,已經在漲停板面前徹底暈厥倒地。
吳曉波稱,和上屆政府的4萬億刺激經濟計劃不同,4萬億的新增貨幣直接投放於龐大的基礎建設工程,導致能源價格的上漲及不動產的狂潮,這次,政府則更像一位拉網圍捕的老練漁民,它把海水激盪起來,引起大小魚群的衝撞與翻滾,從而形成了一個十分激烈的萬魚歡騰景觀。
吳曉波表示在各國的經濟史上,每一個大泡沫運動,最終都不會以泡沫的方式終結,它要麼成為一個更大的泡沫或衍變成若干個泡沫組合,要麼沉澱為經濟轉型的動力,要麼直接衝向破滅的垃圾場。
來源轉自: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 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全國多城市出現大量飛蚜蟲。(網絡圖片)
南京地區近日出現大量蚜蟲,隨風四處飄飛沾落各處,其他地方還包括北京。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報導,南京發現空氣中有漂浮物落在身上竟然會動,而且還會留下類似水漬的痕迹。對此南京市園林科研所專家表示,南京空中飄浮的白色絮狀物主要是榆四脈綿蚜,是一種蚜蟲,因形似柳絮,被外界誤認為是柳絮。
由於南京天空出現蚜蟲,許多民眾擔憂自己所在地的飛絮也是這種榆四脈綿蚜。不過,鄭州、南陽等地媒體否認這一想法,紛紛採取闢謠報導。
許多網友質疑,北京是不是也有這種榆四脈綿蚜,怪不得最近過敏的人變多了。
來源轉自: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 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杭州海關破跨境走私武器案繳百餘支槍三千餘彈藥。
(記者楊一帆綜合報導)
近日,大陸媒體報導,上百槍支被拆散通過普通郵包從香港、美國寄到大陸十餘個省。大陸槍支彈藥失控問題持續為外界關注,過年前夕,北京發生近20年來最嚴重的涉槍彈案件。
據大陸澎湃新聞5月22日報導,杭州海關發現,有上百支槍拆散從香港寄到十餘省。案發2014年1月24日,杭州海關駐郵局辦事處關員在對進境郵包過機查驗中,發現一從美國郵寄入境的郵包中藏有金屬質地的管狀物。之後,杭州海關又陸續發現多個藏有疑似槍支配件的郵包。
去年5月5日,廣東黃埔海關也發現一起快件渠道走私槍支案,同樣是以藏匿的方式從香港郵寄槍支配件入境。
據悉,遠隔千里的兩個案件,指向了同一犯罪團伙。杭州和黃埔海關走私彈藥案涉同一團伙9名境內外犯罪嫌疑人、各類槍支112支、鉛彈、子彈3000餘發。
初步查證,香港籍犯罪嫌疑人倪某等人於2012年至2014年期間,在香港通過QQ群和網上論壇公開發布、兜售槍支。如有買家要購買,犯罪嫌疑人先收取購槍款,後在境外組織貨源並將槍支拆成散件並偽裝成裝飾品、燈具等,通過快遞從香港直接走私入境至買家指定的收貨地址。
這些寄往不同省分、不同地址的郵包的金屬散件可以拼接組裝成整槍,並完全具備擊發能力。
據不完全統計,案發前,該團伙的購槍買家已遍及中國10餘個省市自治區。
網民稱:好害怕,不知道有多少槍支流入民間了,你懂的。
據大陸中國青年網報導,3月25日,微博實名認證為景東彝族自治縣宏城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的周李城曝出消息稱,3月16日,雲南普洱市永信酒店發現疑似裝有手榴彈等爆炸物的背包。之後,排爆專家共拆除5枚手榴彈、200發子彈。
網民稱:被嚇到了,現在甚麼人都可以用手榴彈、槍枝彈藥了,現在到處都不安全,這個社會到如此地步了。
3月1日,大陸多家媒體引述中共海軍軍報2月27日的報導稱,去年幾個月,在北京海司某營區外不遠處的小區內多次傳出「砰砰」的疑似槍聲。
過年前夕,涉該槍彈案的5名嫌疑犯被抓,2套爆炸裝置,20支包括狙擊步槍、「56」式自動步槍、小口徑步槍、單管獵槍、雙管獵槍和氣槍以及數千發子彈被收繳。
報導稱,這是北京市近20年來最嚴重的涉槍涉彈案件。另外4起重大涉槍案涉多個黑社會團伙、數十名犯罪嫌疑人。
網民質疑:軍槍是怎麼流到市面上的?北京也有黑社會?首都都有這麼嚴重的涉槍案,現在帝都也不安全了。
來源轉自: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 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所謂的通貨緊縮,就是指產品價格不斷下跌,工業企業的實際利率不斷上漲,源於這個公式:實際利率=名義利率-PPI。當PPI連續為負數的時候,工業企業的實際利率連續上漲,帶來通貨緊縮,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消滅的就是M2。
中國無疑處於工業品緊縮周期,工業產能利用不足,英國在19世紀後期的幾十年,連續出現工業產能利用不足、通貨緊縮的情形,也是源於產能過剩。
最近三年,隨着PPI連續38個月負增長,基礎工業產業持續處於收縮之中,最典型的是煤炭、鋼鐵和有色金屬,隨着人員工資的上漲,成本上升,產品價格下跌形成企業的實際利率上升,兩面夾擊之下,企業從盈利走向虧損。據財政部公告: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一季度營業總收入103155億元,同比下降6%;利潤總額4997.3億元,同比下降8%。一季度鋼鐵、有色、煤炭和石化四個行業虧損。
這是企業成本不斷上漲而需求不足、PPI連續負增長帶來的結果。預計這些基礎工業產業的頹勢還會持續下去。
基礎產業是中國資產的一部分,另外更大的一部分是房地產。全國房地產指數從去年5月開始下跌以來,管理層可以用極度緊張來形容,去年中的時候,央行召集商業銀行開會,要求商業銀行支持房屋貸款,到央行9.30救市措施,再到去年11月總理辦公會議要求“支持房地產消費”,終於讓房地產救市措施上升到了最高層面,今年,央行再次推出3.30救市措施,而地方政府的救市措施更是如火如荼。
為什麼管理層如此擔心房價下跌?源於如果中國的基礎產業連續萎縮,而房地產一起萎縮,中國將進入全面通縮的時代,基礎產業和房地產市場一起消滅流動性的威力是巨大的,所有的債務問題都會爆發,焦點是地方債務和國企債務,再加上商業銀行的房貸。
本來,土地是壟斷的,只要政府持續保證麵粉貴過麵包,房地產市場就難以形成持續萎縮的局勢,可是,地方政府有苦衷,這個苦衷就是財政,當地方財政遭受困境的時候,就要選擇降價賣地,這就是財政與房地產市場的內在聯繫。
土地供給過高形成房地產市場供過於求、土地供給減速財政無法維持,這就形成一對無法解決的矛盾。
去年四季度是本輪救市效果最好的時候,11-12月新房成交的量比較大,但並未扭轉庫存持續上升的趨勢;雖然本次3.30之後,市場一片高呼聲,實際情形是重點城市中只有深圳顯示了增長跡象,其它城市都不明顯,而主要城市中,深圳財政對土地的依賴性最低,遠遠低於其它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這是財政與房地產供求關係的經典體現。另一個特徵是成交熱絡的是二手房。以北京來說,新房的成交量遠遠沒有達到去年四季度的水平,這就形成一個局面,庫存繼續上升。有國內媒體報道說“今年1-4月份,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5469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2.7%,降幅比1-3月份擴大0.3個百分點;土地成交價款1571億元,下降29.1%,降幅擴大1.3個百分點。”“截至4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比3月末增加了682萬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積增加330萬平方米。”
不是房企不拿地,而是庫存繼續上升,房地產商沒法拿地。
可是,地方政府可以等嗎?等到房企庫存消化到低位之後再開始拍賣土地,這是最好的辦法,可是財政需要,決定不能等,於是就出現了這樣的局面:“5月19日,當記者見到李偉(化名)時,他剛從上海出差回來。作為北京一家中型房地產集團總部負責前期投資的副總,每當集團關注的區域有土地推介會時,他都會趕過去看看。從4月底到現在這接近一個月的時間裡,基本都在外地參加土地推介會。”李偉告訴說,“江蘇蘇南六市、餘杭、重慶、武漢、上海,這些地方是我們親自去的,還有四川、湖南、廣西的幾個三四線城市的土推會也都給我們發了邀請,但因為我們沒有購地計劃,所以沒去。”按照李偉的經驗,各地土地供應高峰一般是在下半年,地方土地推介會一般為春季會和秋季會兩次,春季會上往往展示的成分更多一點,價格上的彈性也較小。但讓李偉感到意外的是,今年不只是三四線城市着急賣地,一些二線熱點城市的賣地意願也非常迫切,議價空間很大。“現在總價定價較高的地塊一般至少可以談下兩成,有一些位置不是特別好的地塊還可以再低。”“除了價格,還有一些附加條件也可以談,比如說付款方式和規劃方面的具體細節。”“其實今年年初到3月中旬,已經有幾個重點城市的土地部門私下找過我們,希望今年土推會我們能多少支持一下。”北京一家全國大型房企副總告訴記者,“現在又趕上3·30新政初見成效,4、5月份的成交有點起色,地方都希望能趁熱打鐵。”實際上,樓市銷售回暖與土地市場慘淡的對比確實讓政府部門有點“頭疼”。上述全國大型房企副總告訴記者,今年4月份,不少城市都調整了推地計劃,新推出多幅“雪藏”已久的“靚地”,但效果卻並不明顯。“好地塊出來我們也動心,但輕易不敢動。”李偉向記者透露,“今年年初制定總體開發計劃的時候,集團就設置了土地紅線,計劃競標地塊都必須詳細上報研究,超出價格上限,無論多好的地塊都不能拿。”
這深刻地反映了財政需要加大土地供給和市場供需平衡之間的矛盾,財政是壓垮房地產的終極推手。
據CRIC統計,20家典型房企4月拿地總額142億元,同比、環比分別下降40%和39%;總建築面積446萬平方米,同環比分別下降34%和20%。而從1-4月的累計數據來看,20家房企新增土地規模同比亦下跌,其中新增土地建築面積僅為去年同期半數。本質原因是,因為開發商的庫存在持續走高,所以,拿地能力有限,加上擔心現在的成交量可以保持多久的疑問,拿地就更加謹慎。 實際上,即便武漢這樣的二線城市,四五月也出現了土地流拍。4月武漢僅有一場土地拍賣會,掛牌出讓6宗地塊,其中2宗流拍,其他均底價成交。5月也只有一場土地拍賣會,5月12日,武漢舉行5月份唯一一場土地拍賣會,推出的5宗地塊,4宗以底價成交,一宗核心商圈地塊也只溢價不到9%。
房地產已經不是研究中國經濟的核心焦點,焦點是M2的走勢,上月的M2增速已經回落,基本接近10%,這是基礎工業產業持續收縮造成的,雖然央行釋放出貨幣洪流,可是,市場的槓桿率在下降,基礎工業產業在消滅流動性,央行釋放貨幣本期望M2增速走高,可是不能如願。M2增速回落的另外一個非常隱秘的原因就是:大量資金在神秘外流……
房地產價格的中樞是另外一個決定中國M2走勢的關鍵因素,也可以說是核心因素,而房地產核心因素中的焦點因素則是土地價格,從去年5月開始,全國房地產指數就在負增長,今年的土地評估價格不可能超過去年,這是常識,去年上半年的時候,土地成交的溢價還很高,今年以武漢這樣的二線城市已經基本沒有了溢價,說明武漢這樣的城市供需關係惡化了,土地價格有下行的趨勢。
房地產重心的下移,將帶動M2增速的下移,也帶動基礎工業產業加速消滅流動性,實際利率繼續走高,這才是最危險的事情。這兩項就決定了中國的實際利率,當一個國家的實際利率持續走高的時候,也決定M2增速的走勢,如果持續萎縮,危機的腳步就會臨近。
這就告訴我們,管理層為何孜孜不倦地保衛房地產、孜孜不倦地打壓市場利率、瘋狂地降息降准、不准許商業銀行將存款利率一浮到頂等的原因。地價和M2增長的走勢,就決定中國是否出現超級收縮,當然這個收縮說的是工業和資產領域。
來源轉自: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 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5月12日,NASA報告指出,南極洲西部冰山已經開始融解,如果持續下去,所引發的連鎖災難反應將無法避免。(VANDERLEI ALMEIDA/AFP/Getty Images)
(記者張芮甄/莫琳報導)
近幾年來,南極洲冰層瓦解的研究報告時有所聞,而據最新的冰層探測衛星CryoSat數據顯示,南極洲原本穩定的南極半島南方(The Southern Antarctic Peninsula,SAP)的冰層也正在崩解中,每年以融化約56億噸冰的速度流入海洋,這些融冰使全球海平面每年增加0.16公厘。其溶解的面積和速度之快,引起科學家們的關注。
(編者按,南極洲是世界第五大洲,南極半島是南美洲對岸的西南極洲(West Antarctica)上的一個半島,為南極洲唯一的一個在南極圈外的領土。南極半島氣候較為溫和,因此大量科學考察站設立於南極半島及其周邊島嶼。)
這項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之一,英國布里斯托大學(Bristol university)教授班伯(Jonathan Bamber)表示,自從1992年開始衛星觀測以來,這條約750公里長、朝向南美洲绵延的南極洲冰河一直維持穩定狀態,但從2009年開始,冰層突然快速變薄,每年平均消融42公分冰層,有些地區甚至融化4公尺之多。
至今,科學家已經發現南極半島南方的冰層正在變薄,但造成冰層變薄的原因則有不同的看法。一種說法是降雪量變少,雪粒變小造成冰層變薄;一種說法是冰川融化流入大海,造成冰層變薄。
班伯的研究傾向後者,認為南極半島南方的冰層覆蓋在下傾至大海的土地上,這使的相對溫暖的海流一直沖積著土地底部,加速了冰川的融化,而造成冰層不斷變薄。但班伯也表示,還需要更進一步的冰層模型以確認這些冰層是否已經進入不可逆轉的崩解之中。
英國里茲大學(Leeds University)極地觀測與模型中心主任謝波德(Andrew Shepherd)則質疑班伯團隊研究高估了海底冰層融化的效應,謝波德認為降雪量和雪粒變小才是造成冰層變薄的主因。
南極半島南方冰層變薄顯示融冰加劇
和南極半島南方冰層連接的西部南極洲(West Antarctica)和南極半島北方冰層,這兩個冰層已經開始了災難性的融解,在本世紀就可能使海平面升高數公尺。而科學家發現,南極半島南方冰層融化量之大,超過巨大的西部南極洲冰層融化量的一半,換句話說,南極半島南方冰層擁有使全球海平面提高20公分的水量,超過全球暖化在整個20世紀造成的影響。
所以,從科學研究可以看到冰層正在大面積的流失,而且不是穩定的流失,是不斷增加流失量。
來源轉自: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 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這次A股股市的大泡沫,脫離了實際經濟基本面,而且是嚴重脫離了實際基本面,股市的本質決定了這次股市沒有誰是贏家,所有人都是輸家,只是暫時沒有反映出來而已,最終瘋狂的派對結束,會發現比一地雞毛還狼藉,這將會是一次慘烈的教訓。
1、很多人說政府是這次股市大泡沫的唯一贏家,實際上政府是這次股市大泡沫最大的輸家。因為雖然政府似乎能從中獲得印花稅,政府能發行新股刺激經濟,雖然可以解決社保基金的窟窿,但是由於股市嚴重泡沫,實體經濟和股市嚴重脫節,而股市並不是創造財富的地方,只是交換財富的地方,也就是說,不管是發行新股、國有股減持等,都是從股民手中掠奪走了資金和財富,這會導致股民的財富最終大大減少。
2、一場財富轉移的行動正在發生,財富最終從股民轉移到政府手中,股民將越來越窮,這將嚴重壓制中國的消費,壓制中國的經濟。作為政府,如果股民越來越窮,可支配財富越來越少,最終國家的經濟也就不會好,因為消費是一個國家經濟最終的出路。國家經濟沒出路,民眾財富減少,那麼最大的輸家就是這個國家,這個政府。
3、中國的企業是輸家。現在中國的企業,實體經濟不景氣,唯一泡沫的是中國股市,沒有哪個公司願意真正投入實體經濟,都想着各種方法從股市圈錢,製造各種流行的概念,改個時髦的名字拉股價,惡意操縱,造假等。整個中國企業界都成了輸家,不去創新,都想賺快錢。
4、股民是輸家。股市的本質決定了股市絕大多數人都將是虧損的,現在沒虧,是因為時間沒到,現在大漲,接下來一定會大虧,這就是守恆定律,誰也逃脫不了。
5、全民投機,全民賭博,整個國家和民族都是輸家,全民投機賭性一旦形成,徹底就成了悲哀。
中國股市這場泡沫盛宴,沒有任何人是贏家。由於導致了全民投機,導致民眾最終財富的被掠奪,中國的經濟最終將沒有出路,最大的輸家將是政府,這是必然註定的。結束一場投機盛宴,認認真真讓中國民眾、企業回歸實體經濟,這才是中國經濟的真正出路。也只有這樣,中國經濟才能多贏,而不是全輸!
來源轉自: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 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香港股市18日恆生指數27,591,下跌231點,跌幅0.83%。(宋祥龍/大紀元)
(記者李洋綜合報導)
傳聞已久的的中港兩地基金互認終於出台,中港證監會22日正式宣佈,從今年7月1日起,初始額度各自為3千億元人民幣。在互認安排下,合資格的兩地註冊的基金將可在對方市場銷售。對於此項政筞,香港業界表示,內地基金業尚未發展成熟,且兩地的操作方式不同,提醒想入市的投資者要小心。
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香港證監會)與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監會)已簽署「關於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安排的監管合作備忘錄」,允許符合資格的內地與香港基金透過簡化程序在對方市場銷售。 該備忘錄還就跨境基金銷售設立訊息互換、定期溝通及監管合作的框架,即新政策實施後內地基金將能在港銷售,而香港基金亦能在內地銷售。
兩地額度為6千億人民幣
香港證監會表示,北上的香港基金要成立最少1年、資產規模最少要達2億元人民幣(或等值外幣);為達到提供多元化產品目的,北上的基金不能以內地市場為主要投資方向。南下基金的條件與北上相若,而北上或南下的初始額度分別都是3千億元人民幣,今年7月1日起接受申請。
報導稱,目前符合互認資格的香港基金有100種可申請在內地銷售,資產規模約3千億人民幣;內地則有約850種合資格基金可申請在港銷售,資產規模達2萬億元人民幣。有關基金須競爭爭取初步配額。
目前內地投資者可透過滬港通南下購買港股,但需要最少有50萬元人民幣的資產在證券戶口。以後透過香港的基金買港股,就沒有此要求。
香港證監會投資產品部執行董事梁鳳儀表示,目前難以預計兩地額度使用規模,但相信額度不會在短期內用盡。
截至去年底,香港註冊的基金有573種,內地註冊的基金則多達逾2千種,不過,基金互認設有不少限制,並非所有基金都合資格。據報導,以前在香港銷售的基金,大部份都在海外註冊,例如盧森堡、愛爾蘭等。自基金互認的概念被提出後,香港註冊的基金數目大增。
港股熱炒 飆升469點
證監會當日收市後公佈落實基金互認消息,港股借勢熱炒,收報27,992點,大升469點,恆指期貨在夜市再升200多點,收報28,203點。
證券界指,受中港基金互認消息及期指下週四結算帶動,指數在短期內有望上試28,500點水平,惟投資者要注意成交額能否重回1,700億元以上,及希臘債務談判的進展,將隨時左右市場情緒。
不過,香港評股人認為,基金互認只帶來短暫刺激,對港股影響很小。獨立股評人陳永陸認為,一眾內地券商及港交所最直接受惠。
中港基金互認 各界反應分歧
香港金管局總裁陳德霖說,這將可令香港發展成為亞洲全方位的資產管理中心,而本地註冊基金的客戶基礎將會擴大至大陸投資者,大陸基金也可以藉此開放給國際投資者。他預期將會有更多的基金行政、資產管理、銷售推廣和其他相關的活動集中在香港進行。
香港證監會主席唐家成認為,這項互認安排是內地基金市場向離岸基金開放的一項重大突破,也為內地與香港的資產管理業開闢新領域,讓兩地市場的投資者有更多元化的基金產品選擇。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陳家強表示,措施將吸引外地基金來港註冊,以便打入內地市場,因此香港可藉基金互認,成為基金註冊及管理中心。
不過,在官方說法之下,香港業界卻有不同認識,香港基金既可打入內地市場,同時亦要準備應付內地基金南下對香港市場的衝擊。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黃國英認為,短期內港股未必受惠新的內地資金,中港投資者目前對購買對方基金的興趣未必很大,投資文化亦有不同。「大陸都搞不定,香港基金憑甚麼北上去賣港股基金」,叮囑想入市投資者要小心。
施羅德投資管理(香港)副董事長雷賢達認為,內地人對香港的基金興趣不大,而香港基金的賣點是多元化投資,但內地投資者未夠成熟,只重視短期回報。
雷賢達還說,內地基金業尚未發展成熟,至少在評級上還未見到有全面、獨立的評估機構,內地基金公司的操作與香港業界有異,香港投資者日後要相當小心選擇內地基金。
亦有分析稱,港股受惠只是跳板,終極目的還是要讓A股國際化,包括加入MSCI指數(國際主要的指數基金追蹤對像),讓國際投資者買A股。
來源轉自: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 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