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Translate

顯示具有 NASA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NASA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12月24日 星期四

平安夜小行星擦地球而過 不構成危險



小行星撞擊地球模擬(影片擷圖)
美國太空總署(NASA)噴射飛機實驗室的專家說,一些媒體報導的聖誕前夜跟地球擦身而過的那個小行星,是不會造成地震的,事實上也正是如此。
據CBS新聞報導,在12月24日聖誕節前夜的格林威治時間下午1點左右,一顆2003 SD220小行星靠近地球,距離地球1,060萬公里,也就是地球和月亮之間距離的27倍,地球人無法用肉眼觀測到這個小行星。
儘管它的體積小(直徑僅為1.24英里或2公里寬),距離地球也並不近,但某些媒體聲稱這顆小行星會對地球構成威脅。美國太空總署噴射飛機實驗室在其Twitter帳戶上駁斥了這些說法。
今年10月10日,一個直徑2.5公里小行星跟地球擦身而過,10月底一個近半公里大的太空岩石再次近距離飛掠地球。根據常識,如果一個直徑400公尺的隕石如果擊中地球,可以毀滅所有的生命。

來源轉自:
【2015年12月24日訊】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其他.相關】:

2015年11月11日 星期三

全球升溫2度 研究:關渡平原恐泡水


美國研究顯示,全球氣溫若上升2度,淡水河沿岸地區都會受到影響。圖為日前颱風來襲造成淹水災情。(Getty Images)
【記者陳俊村、黃捷瑄/綜合報導】
美國的研究顯示,如果全球暖化導致地表溫度升高攝氏2度,海平面上升會把上海、孟買和紐約等大都市淹入海面以下,受波及的人口將多達幾億人。若查看台灣的地圖,台北、宜蘭、雲嘉南、屏東等地的「災情」也是非常嚴重。
據法新社報導,這項由美國研究機構「氣候中心」(Climate Central)所進行的研究表明,若全球溫度升高攝氏2度,目前2.8億人居住的土地將會被海水淹沒;若溫度升高攝氏4度,超過6億人居住的地區將沒入海中。
據研究機構提供的全球地圖,如果氣溫上升2度,淡水河沿岸地區都會受到影響,關渡自然公園到五分港溪整片區域,還有大直濱江街、新北市三重、蘆洲、新北大道四、五段都會成為水鄉澤國。蘭陽平原蘭陽溪沿岸,頭城、壯圍、五結低窪及沿海地區也都無法倖免。
而在台中,沿海至沙鹿以西的台中市區有淹水之虞;南部「滅頂」的情況似乎更嚴重,雲嘉南沿海地帶、屏東的林園、東港的大片區域都會泡在水裡。
研究人員表示,增溫攝氏2度足以對許多大型海岸城市構成長期的威脅,而全球溫度有可能在未來幾百年內增高攝氏4度,最快在200年內就會倍增。
這項報告指出,一旦溫度升高攝氏4度,受害最嚴重的當屬中國大陸,目前該國1億4,500萬人居住的沿海地區將變成海洋。

來源轉自:
【2015年11月11日訊】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其他.相關】:

2015年11月9日 星期一

NASA:地球正在磁極轉換 將重蹈火星覆轍


地球 (維基百科)
【記者張秉開/編譯】
美國太空總署(NASA)近日提出警告,地球正在趨向磁極轉換,因此會陷入無磁場狀態,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甚至地球會重蹈火星覆轍,大氣層變薄和海洋減少。
據英國《每日快報》近日報導,太空總署的科學家認為,地磁會因為磁極轉換而消失長達200年。而在地球沒有磁場的這段時間,太陽射線流(太陽風)會給人類帶來災難,如因皮膚癌而死亡的人數會聚增、全球範圍的通訊中斷等。
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火星大氣與揮發演化」(MAVEN)探測項目首席科學家布魯斯‧亞克斯基(Bruce Jakosky)認為,地磁的變化是可逆的,但時間會長達200年。他說:「地球的南北磁極調轉,在這個過程中,地球的磁場會消失200年左右。」
有科學家認為,地球可能在1,000年後發生磁極轉換。在磁極轉換時期,地球磁場會變得非常弱,以至於地球失去防禦太陽X射線等各種輻射的能力,因此而造成災難。甚至地球會重蹈火星覆轍。科學家推測,幾十億年前,火星因為磁場消失,它的能夠支持生命的大氣及海洋被太陽風吹散99%,因此成為今天的紅色貧瘠星球。
報導說,科學家確認,地球磁場正在朝磁極互換的方向變化。一旦發生磁極互換,地磁會消失一段時間。在這個期間,北極會有壯觀的極光。但是,地球會失去磁場的保護,太陽風將使大氣層變薄,摧毀通訊設施和能源設備,甚至還會引發森林大火等各種災難。人類會因為極強的紫外線照射,患皮膚癌而死亡的人數大量增多。
甚至有災難預言者說,地磁的變動會非常劇烈,可能引發全球災害,如地震、急驟氣候變化、生物滅絕。地理學家說,地球的歷史上,已經發生多次磁極轉換,如78萬年前的石器時代發生一次。
但是,英國地質調查局(British Geological Survey)的地磁學科學家阿蘭‧湯姆遜(Alan Thompson)說:「根據化石和其他記錄,地質學家認為未發生全球性的板塊移動或類似災難。」

來源轉自:
【2015年11月09日訊】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其他.相關】:

2015年10月5日 星期一

你還質疑嗎?NASA發布8400張登月照片

 













10月2日,NASA通過在線相冊網站Flickr一口氣放出了8400多張歷次阿波羅登月計劃高清照片。(NASA/Flickr)
(記者許家琳綜合報導)
阿波羅計劃(Project Apollo)是美國從1961年到1972年組織實施的一系列載人登月飛行任務,目的是實現載人登月飛行和人對月球的實地考察。但在過去幾十年裡,一直有人質疑阿波羅登月計劃的真實性。10月2日,NASA通過在線相冊網站Flickr發布8400多張歷次阿波羅登月計劃高清照片,解析度都是1800dpi,讓讀者一飽眼福。
阿波羅計劃始於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6次登月成功結束,歷時約11年,耗資255億美元,包括11次載人任務,從阿波羅7號一直到阿波羅17號,均從佛羅里達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
而阿波羅4號到阿波羅6號是無人測試飛行,為載人飛行奠定基礎。1968年10月11日,阿波羅7號載著3名宇航員繞地球飛行了163圈。1969年7月16日,巨大的「土星5號」火箭載著阿波羅11號飛船從肯尼迪航天中心點火升空,開始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太空征程。美國宇航員尼爾‧奧爾登‧阿姆斯特朗、巴茲‧奧爾德林、邁克爾‧柯林斯駕駛著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跨過38萬公里的征程,承載著人類的夢想踏上了月球表面。
此後,美國又相繼6次發射「阿波羅」號飛船,其中5次成功。從1969年11月至1972年12月,美國相繼發射了「阿波羅」12、13、14、15、16、17號飛船,其中除「阿波羅」13號因服務艙液氧箱爆炸中止登月任務(三名宇航員駕駛飛船安全返回地面)外,共有12名宇航員均登月成功。
美國航空航天局不只是將宇航員送上月球進行科學探測,也給他們配備哈蘇相機,這些登月時拍攝的照片得以被保存下來,許多已經數字化。NASA最新公開的8400多張照片涵蓋了從阿波羅7號開始的所有登月任務。
據美國科技網站Verge報導,2004年,美國約翰遜航天中心開始重新掃瞄這些哈蘇相機拍攝的原始膠片,阿波羅計劃檔案項目工作人員基普‧蒂格(Kipp Teague)表示,他和另外一名員工一起,對這些照片進行校色、亮度調節、圖像尺寸縮放等處理,然後把照片放上網站。
蒂格表示,由於外界對高分辨率版本照片的需求,他們又重制整套照片。最終,在將35mm膠片清晰地放大後,他們看到了更多的月球和登月計劃的細節,如隕坑細節、宇航員的皮膚上的毛孔、以及航天飛機推進器和登月艙上的諸多斑點等。
美國新聞網站inquisitr稱,NASA此次釋放出如此大批量的高質量照片是前所未有的,這也是對懷疑阿波羅登月任務真實性的回應,「登月陰謀論」將因此受到打擊。
想瀏覽更多NASA阿波羅計劃照片,請點:
NASA歷次阿波羅登月計劃照片

來源轉自:
【2015年10月05日訊 責任編輯:黃小渝】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其他.相關】:

2015年5月18日 星期一

壞消息 NASA:南極萬年冰架5年內或消失



美國宇航局(NASA)最新研究顯示,有著萬年歷史的南極拉森B冰架最後剩餘部份正在快速融化,很可能在2020年前完全消失。(視頻截圖)
(記者鄭孝祺編譯報導)
南極大陸邊緣的龐大冰架是全球氣候變暖的「受害者」之一。美國宇航局(NASA)最新研究顯示,有著萬年歷史的南極拉森B冰架最後剩餘部分正在快速融化,很可能在2020年前完全消失。對我們生存的地球來說,是一個壞消息。
據美國有線電視網(CNN)5月17日報導,NASA研究預測,南極拉森B冰架(Antarctica's Larsen B Ice Shelf)的最後剩餘部分明顯削弱,很有可能在5年內「完全解體」。
冰架作爲冰川的擴展,是冰川的保護屏障,冰架的消失顯示冰川消融的速度加快,全球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也會隨之加快。
拉森B冰架位於南極大陸最北端,曾穩定存在1.1萬至1.2萬年。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冰架流動更快、變得更加支離破碎的跡象。而這種的流動造成冰架上的大裂縫。
負責這項研究的美國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阿拉‧哈曾達爾(Ala Khazendar)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看著冰架在眼前變得不穩定並崩解,在科學上很吸引人,但對我們的地球而言是個噩耗。

南極拉森B冰架(Antarctica's Larsen B Ice Shelf)2002年到2012年期間的變化。(ESA)
冰架大裂縫不斷出現
2002年,拉森B冰架在6週內快速崩解,損失2/3的面積,現在僅剩1600平方公里。氣象學家埃里克‧赫沙斯(Eric Holthaus)當時稱,從來沒有人親眼目睹一個大冰塊如此迅速消失。
NASA表示,北半球冬季氣候暖化使得南極半島幾個夏季連續變暖,從而造成拉森B冰架的崩塌,也使得2002年的夏天很炎熱。
在新研究中,航拍與雷達數據分析顯示,拉森B冰架最厚的地方已只有500米厚,大裂縫不斷出現,破碎的部份越來越多。
目前,拉森B冰架所剩的面積只有美國面積最小的州羅德島州面積的一半大小,而20年前,它的面積只比康涅狄格州略小。
對全球變暖的一個警告
該研究論文共同作者、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冰川學家埃里克‧里戈諾特(Eric Rignot)表示,通過這項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南極冰架在氣候變暖後的反應。
研究也提出對南極大冰川迅速變薄的關注。哈曾達爾說,拉森B冰架的快速變化令人驚異,且很無情。他說,冰塊進入海洋,將會進一步推動海平面上升。他認為,這是對全球變暖的一個警告。
這一成果在線發表在新一期《地球與行星科學通訊》雜誌上。
與拉森B冰架毗鄰的有拉森A及拉森C冰架,前者在1995年已經消失。雖然拉森C是南極最大的冰架之一,但英國科學家日前警告,這個冰架正在變薄,可能在一個世紀甚至更短時間內崩塌。

來源轉自:
【2015年05月18日訊責任編輯:蘇明真】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 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2012年9月4日 星期二

大型太陽風暴 恐釀大混亂

(中央社倫敦5日路透電)
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精密設備遭到來自外太空威脅的嚴重破壞,引發一連串災難。在未來2年,隨著太陽達到10年活動週期高峰,巨大太陽風暴造成人類所仰賴的電力網、人造衛星和通訊設備停擺的風險升高。
英國拉塞福德阿普爾頓實驗室(Rutherford Appleton Laboratory)太空天氣專家海普古德(Mike Hapgood)說:「各國政府非常嚴肅看待此事。這些情況或許非常罕見,但一旦發生,將會帶來災難性後果。」
海普古德說,太陽風暴和海嘯、火山爆發等其他罕見的毀滅性事件,一同被納入旨在擬定災難應變計畫的國家風險清單中。
他說,統計數據支持這種做法。每10年約有12%機率出現大型太陽風暴,大型太陽風暴因而成為百年一遇事件。上次大型太陽風暴出現在超過150年前。
主要威脅來自「日冕質量拋射」(coronal mass ejections)時噴出的電漿和帶電粒子。就像太陽表面爆炸的大量泡泡一樣,日冕質量拋射會將數百萬噸氣體快速送到太空中,可能最快1至3天內就會籠罩地球。
隨之引發的地磁風暴可能在國家電力網引發強烈電流,進而熔毀扮演電力網基石的昂貴變壓器。
印度脆弱的電力網本週大部分停擺,雖與地磁風暴無關,卻揭示風暴可能引發的混亂。礦工受困、列車停駛、醫院陷入黑暗,何況印度有多達40%人口沒有連上全國電力網,就已陷入這般窘境。
科學家指出,隨著帶電粒子以每秒數百英里高速衝撞人造衛星,人造衛星也可能受損或遭摧毀。
(譯者:中央社樂羽嘉)
罕見燈泡狀日冕物質耀眼現蹤

從SOHO所拍到的燈泡日冕物質噴發圖上,可清晰的看見太陽釋放出的大量帶電粒子,在「燈泡」中心產生宛如鎢絲發光的中心光源;「燈泡」邊緣則被一層纖細輕薄的閃光外殼包覆住。(NASA/SOHO)
美國及歐洲航天局共同研製的無人太空探測器「太陽及太陽風層探測器」(The Solar and Heliospheric Observatory,SOHO),在近日拍攝到一張太陽風暴噴發時,產生了一個燈泡狀日冕物質的珍貴畫面。美國航天局(NASA)的專家表示,圓形狀的日冕物質極為常見,但宛如吹玻璃一樣膨脹成形的燈泡日冕,可算是稀世珍品了!
根據SPACE.Com的科學網站報導,歐美兩大航天局的科學家,喜見這張稀奇的燈泡狀日冕物質圖片,並將它命名為「發現驚奇時刻」(Eureka! moment)!可見此現象對研究太陽和太陽風暴的科學家而言,是一件多麼罕見的情景。
SOHO探測器是在今年8月20日,太陽風暴產生一次大量噴發時,拍到這張燈泡狀的日冕物質噴發圖。日冕噴發物質(Coronal mass ejections,CME)是太陽風暴所產生並釋放到太空中的大量離子及帶電粒子層。當威力強大的帶電日冕物質,直逼地球方向而來時,可能會破壞地球上的電力和通訊設備,也會干擾太空中的衛星系統。
美國航天局專家解釋,SOHO探測器配備的「大廣角光譜日冕儀C2」(Large Angle and Spectrometric Coronagraph,LASCO)設備,是專門設計來拍攝太陽外圍的圖像。這個儀器可以擋住強烈的太陽光線,並創造出一個人工的日蝕拍攝環境,如此才能清楚的拍到太陽邊緣的活動情形,而不致於被耀眼奪目的日光遮蔽,以致於無法詳細研究太陽的狀態。
從上述的儀器環境中拍攝到的圖片顯示,中心的白色圓圈是太陽的球體範圍,而包覆在太陽外圍的圓形區域,則是高達840萬公里的日冕區。
再從最佳攝影師SOHO所拍到的燈泡日冕物質噴發圖上(太陽左上方),可清晰的看見太陽釋放出的大量帶電粒子,在「燈泡」中心產生宛如鎢絲發光的中心光源;「燈泡」邊緣則被一層纖細輕薄的閃光外殼包覆住。
於1995年12月發射升空的SOHO探測器,雖然已經資深又年邁,但它配備的「大廣角光譜日冕儀C2」的設備可一點也不含糊,至今仍能不辱使命的運作自如,並拍攝到這張有趣的「燈泡發光」日冕噴發圖。SOHO除了配備「大廣角光譜日冕儀C2」外,還攜帶了其他11種不同的科學儀器,可24小時不停的盯著太陽,偵測觀察它的活動情形。
SOHO被發射到距離地球大約150萬公里遠的位置上運行,此地是介於地球和太陽間的一個被稱為「拉格朗日點」(Lagrange Point)的位置。這個位置處在兩星球結合的隱定引力範圍內,所以是設置太陽探測器的最佳場所。

來源轉自:
2012-09-04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