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Translate

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

關於穀牛(米象)相關資訊及防治方法

科學分類  細    節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綱: 昆蟲綱 Insecta
亞綱: 有翅亞綱 Pterygota
下綱: 新翅下綱 Neoptera
總目: 內翅總目 Endopterygota
目: 鞘翅目 Coleoptera Linnaeus, 1758
總科: 象鼻蟲總科Curculionoidea
科: 象鼻蟲科Curculionidae Latreille, 1802
亞科: Dryophthorinae
族: Litosomini
屬: 米象屬 Sitophilus Schönherr, 1838
種: S. oryzae
二名法 Sitophilus oryzae L., 1763
米象(學名:Sitophilus oryzae),俗稱米蟲、穀牛、中國大陸北方地區亦稱麥甲。在台灣、日本和世界其他地方均有分佈。常生活在穀物中,繁殖速度快,為穀物中主要的害蟲。
特徵
卵:約長0.6毫米,乳白色半透明,外形為長橢圓形,一端稍膨大。
幼蟲:體長約2.5 ~ 3毫米,身體為乳白色,頭部淡褐色,口器黑褐色。無步足,腹部肥大但腹面平直,背部彎曲如弓形,有13節體節,各節有許多橫縐紋。
蛹:幼蟲在成蛹前,胸節會膨大而腹節縮小且伸長,此時色為乳白色。成蛹後長約2.9 ~ 3.7毫米,初化蛹時呈乳白色,吻下彎貼於胸部下方,頭胸腹三部區分明顯,觸角、翅及足均裸出。
成蟲:體長約2.5 ~ 3.5毫米,呈圓卵形。頭小,口吻細長如象鼻,雌蟲的口吻較細長,稍向下彎曲,有光澤。雄蟲口吻較粗短,不彎曲,吻背有縱向隆起線及明顯小刻點,無光澤。觸角呈膝狀,前端如棒狀,前胸較頭部寬大,翅鞘與前胸背部密佈圓形刻點,翅鞘上有2 ~ 4個淺紅或橙黃色斑紋。

習性
米象每年約有8 ~ 9個世代,一世代約20 ~ 50天,在高溫下繁殖較快,32℃時一世代只需25天。成蟲平均壽命達3個月。
成蟲用口器將穀物嚙成深孔,並產卵於孔內,通常一粒穀粒產一卵,數量依穀粒大小而異。幼蟲孵化後以穀粒為食,將穀粒蛀穿成彎曲隧道,並逐漸囓成中空,蟲糞則排於穀粒外。幼蟲在米粒中結蛹羽化為成蟲後具有飛翔能力,便會離開並開始交配。
米象在代謝中產生水,一生不「飲水」;喜煤氣味,會鑽入煤氣灶出氣口結網;低溫時進入假死狀態,恢復正常體溫後恢復活動。
中國農村地區常用暴晒法除米象,實際這不能殺死米蟲。正確的做法是將生蟲大米置於陰涼通風處,讓米象慢慢爬出,再篩;亦可採用磷他鋅加有機酸熏殺。

蒜頭趕穀牛
穀牛從何而來 ?明明密封的米內,都會發現穀牛的蹤影,尤其夏天為甚。要預防穀牛其實又簡單又便宜,只要你利用紗布或一些疏氣的布將生蒜頭包好,放入米缸內,便可以杜絕牠們,真的萬試萬靈!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及蘋果日報

匯控遷冊香港 須考慮2047狀況


■匯豐總行
近日有多份英報指匯控遷冊機會甚微,《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透露,匯控對於是否將總部遷冊至本港的重要憂慮,是本港2047年後的狀況,即中國50年不變的承諾屆滿。匯控已就總部遷冊進行5個月研究,據《華》引述知情人士指,香港、上海、巴黎及美國部份城市,均為該行遷移總部的選擇,當中一個重要考慮是應否遷至一個經濟體更大、且政治與監管壓力較小的城市,或遷至一個對金融業傾斜較少的城市。
該行於6月9日曾公佈11項選址準則,包括選址經濟上的重要性及未來增長、匯控當地規模、經濟具競爭力、長線穩定、高透明度國際評分、吸引及留住人才能力、穩健營商環境,包括相關法律的可執行性、稅制等。

近日與港法律專家會面
香港亦是匯控遷冊地的大熱之選,該報道提到,數名匯控董事局成員近日專程來港,就事件與法律專家會面,探討內容竟然長遠至2047年後的狀況,即是中國對香港作出50年不變承諾屆滿之年。匯控未就此回應,僅稱該行或於下周一(11月2日)業績會上向投資者闡述研究最新進展。報道續提到,匯控總部於1993年從香港移至倫敦,該行為此進行定期審查,而更嚴苛的監管環境促使今次遷冊作出研究,事實上,英央行要求分隔零售銀行及投行業務,另一令匯控頭痛的則是歐盟銀行花紅須設上限的問題。
■記者黃珮琳

來源轉自:
【2015年10月30日訊】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其他.相關】:

陳健波刪創科局千項動議 激進泛民震怒 揚言全面開戰

★陳建波同陳茂波皆同出一轍,廢物煉廢物!

■陳健波聲稱大幅縮減議員議案獲不少市民支持。
立法會財務委員會今日再度審議創新及科技局撥款,財委會主席陳健波面對激進泛民提交約1,100多項動議,只批准其中20項,引起激進泛民議員震怒,除批評陳橫蠻高壓,更揚言會全面開戰,日後「唔使旨意過到高鐵撥款」,陳健波堅持裁決合理。
記者:姚國雄

■梁國雄指會研究是否司法覆核陳健波的裁決。朱永倫攝
創科局撥款已在財委會討論28小時,財委會就創新及科技局收到1,133項動議,陳健波只批出20項,佔總數不足2%,並將黃毓民的全數700動議、陳偉業的94項動議、陳志全的74項動議、梁國雄11項動議「打回頭」,若4人繼續要提出相關動議,就需把退回動議,分別整合至最多20至30項動議。
陳健波指大幅縮減議員議案,建基於立法會秘書處和法律顧問按過去裁決而作出,完全公平公正,「我相信我係有好多市民支持,希望我做呢樣嘢……我明白佢哋睇到呢個結果(裁決)會好激動……(如果)話邊個可以隻手遮天,絕對係冇啲咁嘅嘢」。

黃毓民:高鐵唔使旨意過到
激進泛民議員對陳健波決定反應強烈,4人拒絕整合議案之餘,更決定向陳全面開戰。梁國雄指,陳健波手段橫蠻,沒有提供任何理由便刪減他們的動議,他和陳偉業會與其他議員在會上即時再提多個議案,並研究是否司法覆核其裁決。黃毓民更揚言:「我係唔會整合議案,日後高鐵撥款唔使旨意過到。」
陳偉業指,若陳健波終止議員發言、即時為撥款作表決,必定重蹈前財委會主席吳亮星覆轍,更警告日後財委會要通過議案「唔會咁容易」,「有時因快得慢,佢今次諗住(為創科局)開少幾個會,日後其他會議就要開多10倍」。
陳健波觸怒激進泛民議員,更禍及昨日立會大會,4人昨在大會上超過10次要求點人數,說要「叫陳健波返嚟開會」,令本來預計下午便完結的大會要在晚上才結束。
對於激進泛民議員揚言今日提出多個無預告議案,向陳健波開戰,陳回應指會與法律顧問研究是否准許,「如果跟足規程和考慮法庭判決,主席係有權定出一個期限終止討論」。

來源轉自:
【2015年10月30日訊】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其他.相關】:

民建聯區議員涉串謀偷公帑

★連這少少都貪?可見你「求財若渴」,還教市民怎相信你王北秋?市民怎相信你民建聯?
民建聯大埔區議員王秋北(圖)涉串謀兩名舞蹈協會幹事,於前年7月至去年1月涉嫌盜竊政府撥款1,840元,遭廉政公署起訴一項串謀盜竊罪,案件昨在粉嶺法院提堂。3人否認控罪,裁判官得悉控方有21名證人時表示涉案騙款不多,「我最多畀你傳召8個」,要求控辯雙方商討應傳召多少證人,以節省審訊時間,強調不應浪費納稅人金錢。
3名被告依次為區議員王秋北(61歲)、主婦游麗娟(55歲)及楊秀芳(54歲),游及楊分別為中國民族歌舞協進會主席及秘書,控罪指他們串謀中國民族舞導師徐美麗,盜竊政府1,840元。案件押後至12月16日作預審,各人准以2,000元保釋候訊,不得騷擾控方證人。廉署指,該協進會為非牟利機構,在社區內舉辦社交活動和提供機會讓居民表演中國民族舞。
王庭外表示案件已進入司法程序,不便多談。資料顯示,王秋北已參選今屆區會,將與另一獨立候選人任萬全爭奪大埔富亨議席。

案件編號:FLCC5594/15
■記者楊思雅

來源轉自:
【2015年10月30日訊】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其他.相關】:

俄機逼近美航母 美F-18戰機升空攔截


停在雷根號航空母艦的F-18戰鬥機。雷根號可停放90架固定翼及直升機,造價高達45億美元,6千名船員可以在上面生活3個月。(Song Kyung Su/Getty Images)
美國海軍10月29日表示,2架俄羅斯圖波列夫142「熊式」戰機(Tu-142 Bear aircraft)27日飛掠雷根號航空母艦,美軍出動艦上4架戰機進行攔截。
海軍在聲明中說,派遣4架F-18戰鬥機是「按照標準作業程序」為航母護航。
CNN報導,10月27日,雷根號在朝鮮半島的太平洋國際海域與韓國進行軍演,俄羅斯戰機在不及1海里的距離,高度僅500英尺(約150公尺)的空中掠過10萬噸級的雷根號。
美國海軍司令馬克斯(William J. Marks )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美國戰機在軍艦附近護航是標準作業程序」,「這類互動不是沒有先例,總體來說,我視這類互動是安全的。」
圖波列夫142是海軍偵察機,為圖波列夫95熊式戰略轟炸機(Tu-95 Bear bombers)的衍生機型。
俄美兩國戰機像27日這類的互動並不是新鮮事。7月4日,美國戰機在本土的加州和阿拉斯加州海岸攔截俄國戰機。
北美航空航太防禦司令部表示,俄戰機飛行員透過無線電向美國同行問好,說﹕「早上好,美國飛行員,我們在此祝你們獨立日快樂。」
6月,一架俄羅斯Su-24戰機飛掠飛彈驅逐艦羅斯號的右側,當時,羅斯號正在克里米亞半島附近的黑海國際水域航行。

來源轉自:
【2015年10月30日】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其他.相關】:

CNN:中共終止一胎化政策並非改善人權


針對中共宣布廢除一胎化政策,《邁阿密先驅報》專欄作家的吉蒂斯(Frida Ghitis)於10月29日在CNN刊文稱,這不代表中共的人權情況有所改變,千萬別被騙了。圖為北京一名老人抱著自己的孫子。(GREG BAKER/AFP)
【記者陳俊村/綜合編譯】
中共當局於10月29日宣布終止一胎化政策,聲稱所有夫婦將來都可以生育兩個孩子。對此,CNN前製作人暨記者、現任《邁阿密先驅報》(The Miami Herald)專欄作家的吉蒂斯(Frida Ghitis)當天在CNN刊文稱,中共此舉不代表其人權有所改善,千萬別上當。
中共終止一胎化政策並非改善人權
吉蒂斯在這篇題為《別被中共廢除一胎化政策騙了》(Don't be fooled by China ending its one-child policy)的文章中表示,中共終止一胎化政策並非它突然開始尊重個人自由或改善人權的跡象,這只是該黨因應情況而調整政策而已。
而這些情況亟需提高中國的出生率,以維持經濟成長和社會穩定,這些是中共統治該國不可少的要素。中國目前是世界上出生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吉蒂斯寫道,人權團體多年來曾記錄許多中國人因一胎化政策被罰款或強迫墮胎和結紮的案例,如此強迫墮胎和結紮被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視為酷刑手段。而新的二胎政策仍保留了中共政權的角色,該組織稱其改變微乎其微。

一胎化政策不但有害而且不需要
吉蒂斯說,中共於1978年宣布推行一胎化政策,藉以「減緩社會、經濟和環境問題」。在那個年代,中國飽受貧窮與經濟蕭條所苦,有關當局擔心迅速增長的人口會耗用有限的資源、使貧窮問題惡化,進而威脅政治穩定。
雖然中共聲稱這項政策避免4億人出生,但部分人口統計學家質疑這個數字的正確性。另有專家主張,抑制人口成長的方法並不是禁止生育,而是應該透過教育和生育控制來達成。
吉蒂斯稱,抑制人口爆炸最有效的方法是繁榮,這比逮捕和懲罰超生者還有效。她舉例說,當中國夫妻從農村搬到城市、接受較高的教育,而且當婦女能走出家庭建立自己的職業生涯時,他們自然而然會決定少生小孩。

中共將嚐到低出生率影響經濟成長的苦果
吉蒂斯表示,中國與鄰國日本一樣,同樣具有低出生率的嚴重問題。如同日本所示,其結果是經濟受影響甚鉅。
然而,與中國不同的是,對於日本而言,維持經濟強勁增長並非必須做的事情。但中國仍有幾億人生活在貧困之中,中共必須維持經濟成長,如果人們不想多生小孩,經濟成長的目標就越來越難達成。
在超過一代人的出生率降低與壽命延長之後,中國已經成為一個老齡化的國家。如今能維持經濟成長和照顧老人的勞工人數正日益減少。據估計,在2020年之前,中國超過60歲的老人將達到3.6億人。
吉蒂斯還提到中國的一個致命弱點。她說,中國由非民選的中共政府所統治,它在乎的主要是維持經濟成長和社會穩定,避免其權力受到挑戰。誠如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所言,當中國人民行使言論自由、集會結社自由、宗教自由等一系列個人自由,被中共視為對其一黨專政構成威脅時,該政權就會系統地壓迫這些個人自由。
因此,吉蒂斯總結說,中共廢除一胎化政策絕非個人權利的勝利,也不代表該政權向對的方向邁出一步。它比較像中共在雙手緊握方向舵之際,仍執意朝向相同的方向前進。

來源轉自:
【2015年10月30日】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其他.相關】:

廣州地鐵驗出超級細菌 感染可致死


近日,廣州地鐵被指驗出超級細菌,抗甲氧西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據悉,包括甲氧西林在內的多種青黴素都難以殺死這種細菌,由其引發的感染會導致人死亡。(網路圖片)
【記者洪寧/綜合報導】
近日,廣州地鐵被指驗出超級細菌,抗甲氧西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據悉,包括甲氧西林在內的多種青黴素都難以殺死這種細菌,由其引發的感染會導致人死亡,這是大陸首例在地鐵站被驗出有超級細菌。
大陸首例地鐵檢出超級細菌
據大陸媒體報導,一份國際學術期刊指,廣東藥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早前在廣州地鐵的7條路線上採集了320個樣本,取樣點涵蓋32個地鐵車站,當中包括地鐵中經常被乘客觸碰的位置,例如扶手、座椅、售票機、自動扶手電梯等。
檢驗結果發現,60.31%(193個)的取樣點含有抗藥的葡萄球菌,其中8個含有超級細菌,驗出率為2.5%。

專家:感染會導致人死亡
報導稱,負責此項調查的姚振江副教授指出,在國內地鐵上檢測出超級細菌還是第一次。包括甲氧西林在內的多種青黴素都難以殺死這種細菌,因此,它引發的感染可能導致人死亡。
專家同時提醒,超級細菌對免疫力差的人威脅較大,地鐵是超級細菌和其它抗藥細菌的傳染源之一,應進行更嚴格感染控制和監控措施。

什麼是超級細菌
據資料顯示,它指的是對一種或多種抗生素具有抗藥性的細菌,會讓以前很容易治療或治癒的感染變得非常棘手。抗生素失去了壓制或消滅細菌孳生的效力。即使被大量抗生素包圍,這種細菌仍可以生長,因為抗生素對它們起不了作用。
網友紛紛留言表示擔心,廣州地鐵公司有沒有做滅菌行動啊?萬一哪個乘客手上有外傷,又湊巧摸到了有超級細菌的地方,那就危險了。
目前,廣州官方及地鐵部門未就超級細菌採取的防範措施作出回應。

英國專家批評中國濫用抗生素 加劇病毒抗藥性
法新社於3月26號日報導說,中國近年來出現多種包括薩斯和禽流感變異病毒在內的新型疾病。有專家批評中國公立醫院體系鼓勵醫生濫開抗生素,加劇了病菌的抗藥性。
曾提出「金磚四國」概念的英國經濟學家、前高盛主管吉姆‧奧尼爾表示,到2050年,對抗生素有抗藥性的超級細菌給中國經濟帶來的損失可能高達20萬億美元,此類細菌可能每年導致100萬中國人死亡。
他於2014年公布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到2050年,抗藥性細菌感染將成為全球排名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每年可能會奪走1,000萬人的生命,比每年死於癌症的820萬人還多。到2050年,抗藥性細菌感染將令全球GDP每年面臨2~3.5%的損失。

來源轉自:
【2015年10月30日】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其他.相關】:

【學棍現形】教育局譴責偷錄 放生左報爆料 馬斐森暗指《文匯》洩密

★梁粉李國章揶揄陳文敏聲帶洩密,大陸學者揭一批梁粉論文造假,早前洩露你袋一大筆不能見光錢,其實689你是否聞到飯燶味?以為安插一班垃圾可控制教育界,軍警界,靠一班二打六建制保梁黨妄想就可連任搞政變?你大可死了條心罷!習近平不容你得手的!再問多你一次:你幾時死?


■馬斐森指今年初教資會研究評審工作報告外洩,令他工作變得困難。易仰民攝
香港大學校委會委員李國章發言被偷錄及外洩事件,港大教職員認為是校委會先破壞既定機制及原則,導致「你做初一,我做十五」的鬥洩密的惡性循環。對教育局強烈譴責洩密事件,港大法律學院首席講師張達明批評,《文匯報》率先洩露陳文敏是副校長人選,及洩露機密的教資會研究評審工作報告來攻擊陳文敏,政府卻沒有譴責。港大校長馬斐森亦暗指《文匯報》今年初洩漏教資會研究評審工作報告,令他工作變得困難。
記者:麥志榮 朱雋穎

■《文匯報》去年11月26日洩露陳文敏是副校人選消息(上圖),及今年1月26日洩露教資會研究評審工作報告(下圖)。
教育局前晚發聲明強烈譴責港大校務委員會委員李國章在閉門會議上發言被人偷錄並在傳媒公開。張達明昨在電台節目上批評,事件根本與教育局無關,現在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政府經常以匿名消息人士放消息,卻不譴責自己。當初《文匯報》亦公開很多私隱,政府又不譴責,他對政府這種做法坦言感到好憤怒。事件起因是有人破壞校委要尊重院校自主的角色引起反彈,他不希望造成「你做初一,我做十五」的惡性循環。今次事件性質是內部會議紀律問題,不涉刑事性質,港大不應報警。
「由我上任起就發生」
港大校長馬斐森昨出席港大活動後指出,對港大一再發生對保密原則欠尊重的情況,不可忍受,強調早在馮敬恩成為校委前已發生,「由我上任起就發生」。年初教資會研究評審工作報告早在公佈前就被傳媒公開內容,令他的工作變得非常困難。今次校委會決定報警,因希望調查是否有竊聽裝置或其他潛在不法活動,不代表預設了涉刑事成份。
港大校委會成員張祺忠在電台節目表示,當日他們討論這個議題時,所有校委都要交出手機,相信錄音的人早有準備。由6月起開始校委會會議累積這麼多不正常的事、不正常的決定,有人部署了要偷錄不足為奇。

張達明:李國章想整冧港大
《文匯報》去年11月26日率先洩露陳文敏獲遴選委員會推薦。到今年1月26日《文匯報》又洩露機密的教資會研究評審工作報告,指港大法律學院院長陳文敏「濫玩政治」,令港大法律學院研究成績輸給中大。之後教資會及教育局均無追究機密報告為何洩漏。 另外,張達明又呼籲政府不要一意孤行委任李國章出任校委會主席,有認識李國章的建制朋友向他透露,「佢(李國章)對香港大學係痛恨,做好多嘢係想整冧香港大學」。
成名:委任制讓特首獨裁管治大學

■科大社會科學部副教授成名指西歐等地院校自治水平高。何柏佳攝
學術自由學者聯盟計劃在大學巡迴舉辦論壇,昨日在香港中文大學進行第一場「院校不自主,學術如何自主」研討會,約有20多人出席,下周三將在港大舉行第二場論壇。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成名指,在西歐和北美等地院校自治水平高,本港制度卻容許特首委任校外人管治大學,委任制變相讓特首可在大學實施獨裁管治。
成名指在西歐9個國家,大學最高權力機構成員來自大學教授,「喺嚟自大學裏面嘅人,而唔係李國章啊或者某某會計師行嘅人。」他指外國是「教授治校」,但香港情況奇怪,校委會大比例成員來自校外人。

難追究打壓院校自主元凶
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蔡寶瓊指,回顧2000年鍾庭耀民調事件和2007年教院風波,兩者均難以追究打壓院校自主的元凶。她指若非有學者揭露事件,政府直接干預院校自主和枱底交易勢將無人知曉,她認為應立法保護為公眾利益洩密的人。
中大員工總會理事陳燕遐透露,工會近期收到的個案,具有鮮明的政治立場、批判政府的學者,因為將課堂用的簡報,用於公開的講座,而被匿名投訴。
匿名投訴質疑學者濫用學校資產用於反對運動。陳燕遐不願透露涉事學者姓名,陳燕遐指匿名投訴有仔細資料搜集,是過去未曾見過,不評論是否涉政治打壓。但她認為即使匿名投訴不成立,傷害性仍然很大。

■記者潘柏林
港大屢就洩密事件報警 暫無人被捕

■戴耀廷接受匿名捐款的機密被外洩,港大已就事件報案。
港大今年已多次就洩密事件報警,包括校長馬斐森電郵被黑客多次入侵盜取機密資料,及民意研究計畫獲捐款的資料被洩露給傳媒。警方至今未有拘捕任何人。
去年底一名自稱「一個愛大學的學者」向傳媒發出「發起佔中『學者』不能說的秘密」的電郵,內容有多個附件,包括法律系副教授戴廷耀曾向香港大學人文學院、法律學院及民意研究計劃轉交四筆合共145萬元匿名捐款。

馬斐森電郵被入侵
匿名捐款中,有80萬元用於民意研究計劃去年六月底的電子公投系統。洩密者質疑做法違反大學需要清楚捐款來源的規定。直到今年3月,香港大學再在公眾網站發現一個連結,涉及港大職員處理捐款的文件,港大於是報警,指懷疑電子資料被竊。
到今年四月,校長馬斐森的個人電郵賬戶,曾多次被黑客入侵盜取機密資料,不知道是誰人所為。他向港大校務委員會滙報並要求跟進,校方即時檢視及加強電腦保安工作。
但馬斐森他拒絕向傳媒透露被盜的機密資料的詳情。他其後接受路透社訪問時指被入侵的部分私人電郵內容曾在親中媒體刊登。香港大學發言人表示,港大亦有就校長馬斐森電郵資料外洩事件向警方報案。
警方發言人表示,西區警署在3月11日接獲報案,指其院校的電腦被入侵,案件列「有犯罪或不誠實意圖而取用電腦」處理,由西區警區重案組第一隊跟進,暫時未有人被捕。

■記者麥志榮
論文被撤 涉事教授須向學院交報告

■范上達等教授被指造假的論文刊於《免疫學期刊》;該刊表示將嚴肅處理。
香港大學醫學院涉嫌論文集體造假事件餘波未了,內地媒體昨日繼續報道,指除兩篇論文已被期刊撤回外,餘下19篇論文涉及11本期刊中,有6本期刊指會嚴肅跟進指控。該媒體引述港大醫學院指,將啟動港大《員工涉嫌不當研究行為的處理程序》來審核指控。有涉事的醫學院教授表示,已接獲醫學院通知需提交報告。
相關期刊指會嚴肅跟進
內地媒體《知識分子》一連三日報道事件,該媒體去信19篇圖片疑造假的論文涉及的11本期刊,查詢如何跟進事件。外科學系前系主任范上達,現任系主任盧寵茂及名譽教授潘冬平有份參與的研究,刊登於《免疫學期刊》,其出版總監Kaylene J.Kenyon表示,將嚴肅處理指控,及根據美國免疫學會關於科研不當行為程序處理。另范、潘及外科學系楊振帆(譯音)有份參與的論文刊登於《癌症細胞》,該期刊媒體經理表示,調查進行中,對學術操守不當事件會嚴肅處理。
港大生物醫學學院教授曹世華參與有關卵巢癌的研究,刊登於《英國癌症期刊》,其行政執行編輯Abaigael Brind今年8月回覆時指,已去信涉事高級研究作者要求解釋指控。《國際免疫學》、《癌症學》及《癌症快訊》指會調查事件。
《知識分子》又引述醫學院回覆指,將啟動港大《員工涉嫌不當研究行為的處理程序》來審核有關指控。根據該程序,若校方接獲學術不當行為,會交由負責科研的副校長跟進;副校長會邀請系主任及相關專家審核論文,若需要會成立調查委員會。文中指醫學院數年前已接獲投訴,但一直大事化小,要求論文作者向刊期發出更正聲明了事。
港大生物醫學學院教授曹世華昨回應本報表示,已接獲醫學院通知需提交報告,醫學院多年前曾接獲相關投訴,他任通訊作者的論文已於期刊刊登更正聲明,並曾收到時任副校長(研究)譚廣亨發信,提醒確保論文真確性。
曹世華不同意醫學院大事化小,因去信期刊解釋或發出更正聲明是慣常做法,但他承認自己有疏忽。本報昨向醫學院查詢是否會啟動相關程序,未獲回覆。
有看過疑造假圖片的醫學院教授表示,有關圖片並非整個研究中最重要的圖片或實驗過程,「應該係唔小心攞咗舊相嚟用,如果要造假,會做得高明啲」;至今未有人能指出論文數據有問題,「如果造假,數據都會唔啱」。

■記者陳沛冰
醫學院10年前曾收類似投訴

■曹世華透露,醫學院兩次接獲論文疑造假投訴信。
香港大學醫學院捲入涉嫌集體於論文造假事件,原來事件纏擾該院約10年。港大生物醫學學院教授曹世華透露,約10年前醫學院接獲有關論文涉嫌造假投訴信,他參與的論文牽涉在內,已即時處理;數年後醫學院再收到類似投訴信,投訴人並直接向期刊投訴,沒料近日內地媒體再報道,內容與之前投訴相若。
教授:或涉政治因素
曹世華透露,醫學院先後兩次接獲論文疑造假的投訴信,他看過其中一次匿名投訴信,是用簡體字。未知投訴人是否不滿意醫學院處理手法,之後直接向相關學術期刊投訴。今次內地媒體報道的論文疑造假的內容,與之前投訴信內容相若。
曹表示,不猜測有人多次投訴港大醫學院論文疑造假,背後是否有目的,研究人員應確保論文內容真確無誤。醫學院首次接獲投訴信後,當中3篇論文他是通訊作者,即論文主要聯絡人,於是他立即翻查資料,並要求來自內地的首名作者去信期刊解釋及更正出錯圖片。 他指,醫學院第二次接獲投訴信,他再去信期刊解釋。之後投訴人直接向相關期刊投訴,他再於期刊發出更正聲明。至於他有參與其餘5篇論文,他已即時聯絡首名或通訊作者跟進,部份人已離職未能聯絡,部份人已去信期刊將發出更正聲明。
但另有醫學院教授指,涉嫌論文造假事件再被內地媒體「翻炒」,不排除涉及政治因素,與近日港大遴選副校長及去年佔中事件有關。

■記者陳沛冰

來源轉自:
【2015年10月30日訊】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其他.相關】:

房價貴薪水低 香港「麥難民」嚴重


香港房價高昂,間接致使「麥難民」現象高於東南亞其他地區。(AFP)
【記者許蒔/綜合報導】
今年10月,香港發生一起「麥當勞伏屍案」,一名中年婦人趴在一間麥當勞內,被發現時已死去多時。BBC記者對此進行深入報導,發現這些被稱為「麥難民」的人,其實在東南亞十分常見,而香港懸殊的貧富差距,使得該問題特別突出。
BBC記者指出,麥難民多為老人;記者至香港採訪多個「麥難民」,其中一位「阿陳」還曾當過警察,離職改投資生意卻遭夥伴捲款潛逃,身無分文,只能靠打工維生;另一位66歲的何大衛,中風之後失去工作能力,雖然渴望工作機會,卻因年齡限制難以找工作,靠政府救濟維生。
據BBC中文網報導,「麥難民」一詞始於日本,用來形容因為收入太低無法負擔房租,而長期在麥當勞留宿者;該現象普遍出現在東南亞,包括日本跟中國都有,但香港因房地價格高、工資低微和人口老化等因素,「麥難民」的情況特別嚴重。

來源轉自:
【2015年10月30日訊】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其他.相關】:

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

全球網絡自由續下跌 中國居榜末


■全球上網自由度每下愈況,連續第五年下跌。
美國人權組織「自由軒」(Freedom House)昨發表本年的全球互聯網自由排名,中國位居榜尾。報告指全球網絡自由度連續第5年下跌,各國政府包括民主國家都加強網絡監控,審查及箝制博客或社交網絡上的異己言論,甚至監禁異見人士。
法國烏克蘭倒退明顯
自由之家評估全球其中65國過去一年的網絡自由狀況,去年推出新國安法的中國被列為最不自由國度。報告指,中國政府一再強調「維護國家網絡空間主權」,過去一年不但加強網絡防火牆的力度,在博客、網上論壇、手機通訊應用程式等媒介實施實名登記制度,更在六四25周年及香港雨傘運動期間,堵塞及過濾一些動搖一黨制的「敏感」言論。
報告又指自由度下降的國家多達32個,尤以法國、烏克蘭及利比亞的倒退最明顯,當中批評法國限制「為恐怖主義辯護」內容和加強網絡監控,烏、利兩國被批多了民眾因網上言論入罪或受暴力襲擊,而中東國家亦從阿拉伯之春後退步。
報告指多國政府去年針對網民「翻牆」一個新趨勢,是由過濾和封鎖內容,改向Google、facebook等網上平台施壓,逼他們刪除內容。

法新社

來源轉自:
【2015年10月29日訊】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其他.相關】:

【學棍現形】李國章諷陳文敏是黨委書記 發言被錄音外洩 港大報警 重案調查



■港大校委會成員李國章早前否決陳文敏出任副校長,他於副校遴選會議的發言被錄音外洩。資料圖片
盛傳將接任港大校務委員會主席的「梁粉」李國章,上月底在會上反對泛民學者陳文敏出任副校長的錄音曝光,李除了指陳只是nice guy(好人)及沒有博士學位,更懷疑他是政黨力爭安插入港大的「黨委書記」。李稱自己光明正大,批評偷錄音者卑鄙;陳文敏斥李無稽,推論膚淺無知。
記者:倪清江
港大昨傍晚就事件報案,發言人稱主因是不能確定會議時如何被錄音,冀警方協助調查是否有被裝偷聽器或擴音設備被做手腳。警方列求警調查處理,交西區警署重案組2隊跟進。
與馮敬恩爆料內容脗合
港大校委之一的學生會會長馮敬恩,上月29日晚在校委會以12對8否決陳文敏出任副校長後,公開多名梁粉及親政府校委反對理由,當中李國章被揭批評陳能做12年法律院院長,只因他是nice guy而獲同事認同,陳沒有博士學位,不勝任副校長。
商台節目《在晴朗的一天出發》昨播出李國章當晚一段3分鐘發言錄音,當中李指摘陳只是nice guy及沒有博士學位,與馮踢爆脗合。原來李還不點名批評有政黨有組織地支持陳文敏做副校長,並引述另一梁粉校委紀文鳳所言,有關政黨透過恐嚇、成立關注小組及揚言司法覆核等。
李國章質疑政黨背後的動機,「你知內地大學有(中共)黨委書記,他們是否也想港大有黨委書記?他(陳文敏)是否黨委書記,安插他入內?」
對於外間指12名反對陳文敏的校委是按中聯辦及梁振英指示做事,李在會上聲言絕對沒有受壓;他又指兩大左報《文匯報》及《大公報》鋪天蓋地發表針對陳文敏的報道,「但坦白說,我沒看《文匯報》、《大公報》,我想大部份香港人都不看」,並指它們報道越多,「我們就只會對其報道越反感」。此言引來哄堂大笑。
李國章昨下午接受有線電視電話訪問時,稱未聽過錄音,不能證實內容真偽,強調自己光明正大,所言都是正確和有道理,即使有人鬼鬼祟祟偷錄都不介意。他又批評公開錄音是以卑鄙手法試圖令他尷尬,但他並無因此感到尷尬。其秘書又引述李指,無意抹黑陳文敏。 陳文敏昨以書面反駁李國章,指「黨委書記之說更是無稽之談」,在任命一事他從沒與任何政黨商討,他不是任何政黨成員,「李生的說法不但毫無事實根據,亦反映了說話者的無知」;又指按李推理,政黨人士出任政府高官均會成為黨委書記,「這種膚淺無知的推論令人難過,亦令人難以相信不是出於司馬昭之心!」
有傳李國章將接替梁智鴻出任校委會主席,陳稱單從李的資歷,認為他可勝任,但「從已披露的校委會討論內容的質素和他自擔任校委會成員後的表現來看,對他的能力和能否升任此職亦確實存疑!」

梁智鴻拒證錄音真偽
梁智鴻昨在一個會議後拒絕證實錄音是否屬實,但稱感到「好震驚」(還是:好驚?),「絕對唔可以接受,要強烈譴責」,批評偷錄者違反保密協議,侵犯委員私隱。商台稱暫未有警方聯絡,基於專業新聞守則,會保密任何新聞資料來源。律師梁永鏗估計警方或會循干犯「有犯罪或不誠實意圖而取用電腦」作刑事調查,該罪最高會被判囚5年。

來源轉自:
【2015年10月29日訊】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其他.相關】:

【學棍現形】論文被撤風波 21篇涉造假 港大醫學院查4年



■涉造假被期刊撤回論文的首名作者港大外科學系教授萬鈞,昨在辦公室拒受訪。朱永倫攝
香港大學醫學院爆發學者懷疑集體於論文造假。內地媒體發現,該院有21篇刊登於12本國際學術期刊的論文,圖像懷疑造假,例如同一張顯微鏡圖像用於不同實驗,被形容為「手段低劣」,當中兩篇論文已遭學術期刊撤回論文。港大醫學院表示,2011年已接獲相關投訴,內部調查仍繼續,暫未有人被處分。有醫學院教授指,事件令人質疑「係唔係真係有做研究」。
記者:陳沛冰

■盧寵茂及萬鈞2014年獲國家教育局頒發高校科研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並與時任港大校長徐立之握手。
內地媒體《知識分子》稱,今年3月接獲內地學者舉報,指港大醫學院有21篇論文疑造假,主要涉及肝臟移植及肝癌等不同癌症研究,刊登於《美國移植學報》及《肝臟病學》等學術期刊。
范上達涉18論文
有關論文涉及50多位內地及本港學者,當中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的本港換肝之父范上達,涉及18篇論文,港大外科學系名譽教授潘冬平涉及8篇論文、外科學系系主任盧寵茂及該系教授萬鈞各涉及3篇論文。
被《美國移植學報》撤回的兩篇論文於2006年發表,參與研究包括范上達及盧寵茂,需負最大責任的首名作者是萬鈞。期刊執行編輯今年8月回覆《知識分子》指,論文「部份圖像是從別的來源複製過來,失去科學上的有效性,令人懷疑學術專業操守失當」。期刊曾向萬鈞了解事件,但回覆未能釋除疑慮;因圖像疑造假故本月會刊登聲明撤回論文。
《知識分子》分析其餘19篇論文,發現當中3篇論文作者已於期刊承認出錯。其中2篇卵巢癌及鼻咽癌研究的論文,分別於2000年及2002年在兩本期刊發表,兩篇論文作者有重叠。作者於2012年去信該兩本期刊,指因實驗室的細胞圖片標記錯誤,令圖片出錯,研究數據不受影響。《知識分子》諷刺「有些造假水平低劣,有些很有欺騙性」。
港大醫學院早前2011年已接獲相關投訴。港大醫學院昨表示,內部調查仍然繼續,由院長梁卓偉及其他負責教學及科研等副院長負責,完成調查後再決定跟進行動。
盧寵茂稱,該21篇論文是懷疑部份圖片有錯誤,形象相近,令人產生混亂,並非研究數據有問題。他在該3篇論文分別是第四及第六作者,對於論文引發疑問所有作者責無旁貸,不可把責任全推到內地學者。醫學院2001年的調查結論是毋須任何行動,各論文主作者已與期刊編輯聯絡解釋或改正錯誤。

■本港換肝之父范上達涉及18篇疑造假論文。資料圖片

香港大學醫學院
令人質疑有否做研究
盧又指,被撤回的兩篇論文圖片有誤,因兩項研究於2003至04年在同一實驗室進行,兩研究助理已離職返回內地,無法確定圖片問題所在;萬鈞未能向期刊提供原圖像。他已再次提醒各同事確保研究質素。
本報記者昨到萬鈞辦公室,她拒絕接受訪問。潘冬平表示,未知自己涉及哪些論文疑出錯,承認對他聲譽有影響。有醫學院教授表示,圖像是解釋研究結果的方法之一,圖像出錯令人質疑是否真有做研究,或研究數據是否有問題。論文的首名作者或通訊作者固然要負最大責任,但其他作者對出錯亦有責任,「唔可以話自己無辜」。

醫學院6部門50人受牽連
香港大學醫學院被指懷疑學術論文造假事件,涉及的學者橫跨最少6個部門,包括外科學系、解剖學系、病理學系、癌症研究中心、肝病研究中心及分子生物學研究所等約50人,當中有國際權威學者,包括「換肝之父」范上達,及其徒弟、另一國際換肝權威盧寵茂。
盧萬二人曾獲科研獎
1976年港大醫科畢業的范上達,加入港大外科學系逾20年。他成立的換肝小組成員包括徒弟盧寵茂,兩人及醫護團隊多次於換肝手術上創造佳績,1994年進行首宗成人活體左肝移植,1996年進行全球首宗活體右肝移植,早年兩人共同參與不少研究論文。
2005年范曾獲中國工程院醫藥衞生工程學部院士,是內地科學家崇高榮譽。2011年他離開港大後加入養和醫院,由盧寵茂接任外科學系系主任。2014年盧率領的研究團隊,包括兩篇被撤論文的首名作者萬鈞,因發現肝臟移植手術後抗原發病復發的機理,獲國家教育局頒發「高校科研優秀成果獎」一等獎。早前盧當選港大校務委員會委員,因一連串言論及跌倒事件而成為「紅人」。
《知識分子》質疑有21篇論文造假,受牽連的包括已轉投私營市場的港大外科學系名譽教授潘冬平。潘是國際肝癌權威,引入射頻消融、微波消融及高強度聚焦超聲治療肝癌,並改進肝癌手術,令死亡率下降。他2011年成為外科學系最年輕講座教授。2013年進行全港首個分階段分肝切除手術治療肝癌。另一受牽連港大解剖學系系主任曹世華,致力於鼻咽癌研究,尋找鼻咽癌腫瘤抑制基因、致癌基因等。

■記者陳沛冰
論文被撤屬嚴重懲處
港大醫學院兩篇論文涉嫌造假被學術期刊《美國移植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AJT,圖)撤回,學者指論文被撤回在學術界屬嚴重懲處,顯示研究的操守備受質疑,期刊須與其「白紙黑字」劃清界線。港大醫學院過去亦曾發生研究造假而被撤論文,學者促港大盡快完成調查,以保院校聲譽。
港大血液及腫瘤科前教授、現任養和醫院副院長梁憲孫表示,被撤回學術期刊論文的嚴重性,要視乎被撤的原因,若涉及「作嘢、無中生有」屬欺騙行為,是非常嚴重,影響學者個人聲譽;但若被撤原因是涉及數據上偏差,「研究要做幾年,刊登後發現當初觀察上有問題」,則情況較輕微。
浸大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陳家洛指被期刊撤回論文可謂最嚴重的懲處,期刊接到投訴後會與涉事學者溝通及了解,學者可就投訴事項解釋,甚至對論文修改。若期刊最終都決定撤回論文,顯示期刊編委會不接受學者解釋,「要白紙黑字聲明撤回,劃清界線保護期刊嘅聲譽」。

應將有關論文從履歷刪除
陳指被撤回的論文形同「白做」,涉事學者亦應將有關論文從自己的履歷中刪除。他認為事件影響港大醫學院的聲譽,校方應跟進,對於港大3年前已展開調查至今尚未完成,他估計可能因事涉跨院校研究,但認為港大不應無限期拖延調查。
本港大學過去亦發生過論文造假被撤回事件,2008年港大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許志堅在國際學術期刊《Hepatology》發表有關治療慢性血癌新藥的研究,但被藥廠質疑部份數據,醫學院調查後有人承認虛構數據,許立刻辭職,醫學院向該期刊要求撤回論文;今年理大和中大亦有多名學者的論文因涉及重複發表而被期刊撤回。

■記者林偉聰
疑改圖剪貼細胞 編造實驗結果

■疑造假的一篇論文,其中兩幅顯示不同時期的腫瘤細胞圖片完全一樣(箭嘴示)。《知識分子》圖片
爆出香港大學醫學院多篇論文涉造假的內地網媒《知識分子》,昨日再詳細踢爆涉事學者懷疑透過重複使用圖片將同一個對照或實驗結果用於不同的研究,甚至用電腦「改圖」剪貼細胞,編造實驗結果。有醫學界學者批評,有關做法是破壞誠信的嚴重過犯,犯者將「企都冇得企」,前途盡毀。
重複使用圖片
《知識分子》的作者秦風昨再發表文章,詳細解釋被指控的論文如何在圖片中「做手腳」。第一個方法是一圖多用,文章以港大病理學系副教授李建華的4篇肝癌相關研究論文為例,指出最早一篇論文中的一個蛋白印迹轉移實驗圖片,在另外3篇論文中重複使用充當實驗結果。重用的圖片部份原封不動照搬重用;部份就取出其中一截,再刻意將其上下或左右反轉才重用。
另一篇由外科學系前助理教授楊振帆發表的肝癌研究論文,就被指兩幅屬癌病中不同階段、分別是腫瘤初發及復發的圖片完全一樣,文章「結果必有一假,甚至全都是假的」。
同一名學者於2008年的另一篇論文,就被指其中一幅顯微圖片所顯示的細胞是從另一幅圖片中複製、反轉再貼上,文章並指將圖片的對比度降低,即可以清楚見到剪貼的痕迹,實驗結果完全是揑造。
文章引述造假舉報人形容有關做法是「一樣的東西用Photoshop一加工就變成了另一樣東西,又做成了一篇高水平論文」,指實驗的結果全屬人為安排,結論毫無意義。
有醫學院教授表示,論文被學術期刊撤回顯示論文不同程度的造假,是「好大罪、企都冇得企」,前途盡毀。學者向期刊提交論文是要填寫很多資料,包括確認資料真確無誤,若被發現造假,是破壞個人誠信。
有學者甘願鋌而走險,或因為論文的成敗決定學者的前途。該醫學院教授指出,大學教授積極發表論文,因為論文是評核表現的重要指標及工作之一。
若教授能發表有影響力的論文,有助提升學術地位,獲研究基金、獲國際醫學組織認可及在大學內升職。教員如想升最高級的講座教授,需呈交3至4篇自己認為引用次數最多,及最具影響力的論文,作為評核升職其中一個因素。

■記者林偉聰

來源轉自:
【2015年10月29日訊】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其他.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