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Translate

2015年8月4日 星期二

【自以為強國】顏丹:誰讓「中國製造」深陷危機?



今年以來,有關中國製造業每況愈下、深陷危機的消息一直不絕於耳。早在年關將近之時,大規模的倒閉潮便開始向位於長三角以及珠三角的製造企業襲來:諾基亞東莞工廠正加速將生產設備運往越南工廠;而北京的諾基亞工廠也將同步關停;東莞、蘇州兩地已有數家萬人製造企業破產倒閉;溫州的傳統製造業每天都有企業在悄然消失……
初春伊始,在一年一度的德國漢諾威大型工業展會上,「中國製造」的頹勢也盡顯無遺:7、8、9號三個展示著「工業4.0」的高科技展館中看不到任何一家中國公司;而在其它傳統產品的展館中,「中國製造」的攤位也並不顯眼,它們不但擺在犄角旮旯,且大部份佔地面積小的可憐,甚至其產品根本無法讓前來參觀和洽談的18萬多個海外客戶產生絲毫的興趣。
幾個月過去了,盛夏已來臨,而一篇在網媒上公開發表的評論文章卻更為火辣的將瀕臨絕境的中國製造業拿出來「燒烤」。其中,頗令人焦灼的數據指出:中國製造業的年均人力成本(包括工人的工資、福利、獎金和社保金)為8,204美元;而印度尼西亞為4,481美元,印度為3,618美元,越南為2,989美元,孟加拉國為1,580美元。完全不具優勢的勞動力成本雖然僥倖使得2015年第一季度外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增長了11.3%;但不幸的是,它們對中國製造業的投資卻下降了3.6%。顯然,那些思慮長遠的海外投資方,已對在「中國製造」上可能賠的血本無歸的後果產生了極大的恐懼。
由此人們清晰的看到,無論是這一年真實上演的倒閉潮,還是在國際市場的推廣中所遭到的冷遇,亦或是令人直冒冷汗的諸多數據,都在強有力的佐證著「中國製造」似乎還未來得及享受風華正茂,就很快急轉直下、步入黃昏的悲催現實。這類慘劇究竟是如何釀造的?大家百思不得其解的同時,或許腦海中還在浮現著「世界工廠」、「製造業大國」等若干象徵著輝煌盛世、光明前景的字眼。時至今日,官媒仍在彪炳「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國製造業規模躍居世界第一位」,官方也剛在今年5月發佈的《中國製造2025》這一規劃中信誓旦旦的表示,要把中國從「製造業巨人」轉變為「世界製造業強國」。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它不但告訴人們過往一味的在規模上進行擴展,不過是將「中國製造」變成了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傻大個」,更重要的是,這個本來就中看不中用的「傻大個」,如今已經以更加迅猛的速度抽巴成了「矮矬子」。究其原因不過在於,發展之初,唯一能使製造業擴大規模的土地、勞力等成本價格低廉的優勢,在此後價格持續上漲的勢頭中已無法繼續發揮作用。此外還有其二,那便是促使製造業能夠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創造力從來就不為幾十年來的中國所擁有。
中國沒有技術創新能力,這一點就連官方也不得不承認。不僅是因為中共治下的中國所培養出的諾貝爾獎人數屈指可數到難以啟齒,更是由於紅朝時代的中國人打從接受教育時起,就不斷的在葬送自己的想像力、創造力以及獨立、深度思考的能力。而發展到今天,當人們自以為能從眾多的科研機構、高等學府中挖掘出幾個高端人才時,卻觸目驚心的發現,那些拿著大筆科研經費的專家、學者根本與卷錢跑路的奸商無異。巨額財政撥下去,不但沒有創新,人與錢也都石沉大海、杳無音信。
一邊是納稅人的錢被當作科研經費,獻給了根本不具備創造力的所謂「高端人才」,一邊卻是物價高漲,通貨膨脹愈演愈烈。於是,勞工的月收入雖然持續上漲,但與此同時,產品的成本也隨之升高,世界終將發現「中國製造」越來越貴;而另一方面,勞工收入上漲,卻無法安撫他們那顆因感到物價比工資上漲的更快而變的愈發躁動不安的心。於他們而言,既然賺不到錢,就業或是失業,也便毫無差別。如此,大量的製造企業之所以最終倒閉,其關鍵因素之一就在於招不到需要依靠幹活來維生的人。
若問物價上漲、成本升高,誰是罪魁?答案盡可參照慾壑難填、不斷將國民財政傾囊相吞、只為自己謀取最大利益的集權政府。若問創造力缺失、科研經費打水漂,誰又是禍首?答案盡可遵循對自由思考、獨立創新心生忌憚的專制政黨。正是由於這種貪婪與恐懼,中共選擇了「洗腦教育從娃娃抓起」,對鑽研學術、探尋科學的知識份子以利誘之,最終將其變身為「政治的奴僕」。既然可用之人只是這些順從、聽話,唯利是圖的「政治奴僕」,那麼此後10年,中國又該如何創新、如何實現「世界製造業強國」之夢呢?

來源轉自:
【2015年08月04日訊 責任編輯:尚一】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其他.相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