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Translate

2015年8月11日 星期二

進出口大跌 人民幣匯率左右為難


現在中共是進退兩難:人民幣保持匯率不變,出口將持續下跌,若人民幣貶值則加入SDR無望。(大紀元資料室)
(記者劉毅報導)
大陸官方數據顯示,7月份大陸進出口出人意料地雙雙下跌超過8%。有觀點認為人民幣匯率一直緊盯美元,造成人民幣兌其它貨幣升值,打擊出口,但是中共為了加入SDR(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別提款權)又不能夠讓人民幣貶值。現在中共是進退兩難。
7月份出口大跌 全年達標希望渺茫
8月8日,中共海關公布以人民幣計價的進出口數據,7月份,進出口總值2.1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下降8.8%。其中,出口1.19萬億元,下降8.9%;進口9,302億元,下降8.6%。
7月份外貿表現令人失望。之前的官方數據顯示,6月份出口回升2.1%,市場預期就算外需疲弱,7月份也僅稍微下跌0.3%,但結果是急跌8.9%。
官方對今年中國外貿增長目標從去年的7.5%調低至今年的6%,但從7月進出口下跌逾8%來看,達標希望十分渺茫。中共海關在同時發布的一份聲明中稱,第三季度出口壓力仍然較大。
因為出口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出口疲軟意味著中國經濟下半年增長也陷於危機。中共政府日前公布的7月份工業品出廠價格延續了逾三年來的下降勢頭,當月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創下近六年來最大同比降幅。

中共硬挺人民幣打擊出口
香港《經濟日報》8月10日刊文認為,7月份進出口雙雙急跌,固然是因為受到外需疲弱影響。但人民幣的強勢,有可能是罪魁禍首。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最新數據,今年6月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為130.08,顯示過去一年內升值幅度高達14%。儘管同期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保持平穩,但在美元對其它貨幣大幅升值的帶動下,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同時上升。
以人民幣兌歐元、日圓這兩隻國際主要貨幣為例,今年6月底,人民幣兌歐元、日圓匯率中間價分別為1歐元兌6.8699元人民幣,100日圓兌5.0052元人民幣,分別較去年底升值8.53%和升值2.64%。
有大陸網站數據顯示,歐盟現在是大陸最大的出口貿易夥伴。今年前7個月,中國對歐盟和日本的出口,分別減少4.4%和11.1%,而按照上半年數據來測算,中國對歐盟出口從6月份的下跌3.4%,跌勢擴大至7月份的12.3%;中國對日本出口亦從6月份下跌6.0%擴大到7月份的13.0%。

中共出售外匯買人民幣 防止人民幣貶值
中共央行7月14日稱,截至第二季度末中國外匯儲備餘額為3.69萬億美元,較上一季度減少400億美元。這是一年來的最低外匯儲備減少量,第一季度,中國外匯儲備減少了創記錄的1,130億美元。分析人士稱,中國央行賣出所持大量美元以防止人民幣兌美元進一步走低。相對穩定的人民幣降低了企業和投資者將資金轉移出中國的慾望。
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首席經濟學家普里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估計,中共央行4月和5月共賣出137億美元外匯儲備,以防止人民幣兌美元走低。普里查德在14日發表的報告中寫道,最新數據顯示,央行6月份加快了賣出外匯儲備的步伐,很可能是為了給人民幣帶來一定的支撐。

為了加入SDR 中共硬挺人民匯率
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5月底曾經表示,中共一方面希望加強自己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話語權,比如說,中共希望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別提款權(SDR),成為他的籃子貨幣,如果這個時候大幅貶值是很難接受的;二是如果人民幣要進一步國際化,走向海外,國際投資者願意持有你的貨幣,首先你是堅挺的貨幣,人民幣國際化,成為清算貨幣,如果人民幣進入貶值通道,那對它進入國際化是不利的。
但大陸財經人士劉曉博認為,今年人民幣納入SDR這件事塵埃落定之後,無論成功與否(不成功,就要再等5年),2016年人民幣都需要對美元貶值5%到10%。否則,實體經濟過不了這個坎兒。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建議推遲中國加入SDR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8月4日發布工作報告說,IMF應該推遲任何升級人民幣到主要貨幣類別的行動,直到2016年9月之後,理由是人民幣在達到重要金融規範方面參差不齊。IMF報告說,雖然人民幣在跨國交易的使用日益增加,在亞洲的交易量龐大,但在北美的交易不多,在國際債券的使用也不普遍。
IMF表示,人民幣2014年占官方外匯資產的比例為1.1%,排名第七,落後於美元、歐元、英鎊、日元、澳元和加元。
IMF董事會預計將在11月份就是否納入人民幣到精英貨幣籃作出決定。這個貨幣籃包括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

【2015年08月11日訊 責任編輯:劉曉真】
跨國公司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形勢嚴峻
(記者劉毅報導)
多家跨國公司第二季度的財務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在第二季度變得更加疲軟,而不是企穩。這或許可以理解為甚麼這麼多海外人士質疑中共官方上半年7%的經濟增速。
外商第二季度收入下降
陸媒華爾街見聞7月23日轉載了《華爾街日報》的報導,報導稱,多家跨國公司發布的二季度財報披露了中國市場的業績,反映出中國經濟放緩的嚴峻程度。
惠而浦第二季度報稱,中國的需求下降了3%;伊利諾伊工具公司(Illinois Tool Works)稱,公司二季度營收下滑了2%;美國聯合技術公司(United Technologies)稱,來自中國市場的奧的斯(Otis)電梯訂單數量同比下降了10%,供暖、通風和空調訂單也出現大幅下降;IBM公布的二季報顯示,中國區營收減少了25%;軟件製造商威睿(VMware)稱,公司進駐中國以來首次出現明顯的業績放緩現象。
更為宏觀的國際貿易數據凸顯中國經濟放緩程度之深。根據美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今年前5個月,美國出口到中國的貿易總值同比下滑了6.1%。這種趨勢有可能延續到6月份,長灘(Long Beach)和洛杉磯裝載的國際集裝箱出貨量同比下降了9.7%。
中國是多種主要大宗商品的全球最大買家,中國經濟放緩的壓力還通過大宗商品市場向外傳導。中國需求的放緩令銅、原油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承壓,令很多海外商品價格走低。
報導稱,因為中共前期推出的一系列刺激政策成效有限,且中國負債仍高、資產價值下降、股市動盪,中共政府將難以繼續支持經濟增長。中國政策決策者此前也多次強調,經濟面臨下行風險。

中國需求降溫 外商被迫縮小營運規模
路透社報導,荷蘭電子大廠飛利浦的執行長萬豪敦(Frans van Houten)8月3日表示,該企業在中國歷經了五年雙數位的強勁增長,但現在逐漸降溫,訂單開始出現衰退跡象。
福特汽車副總裁羅利(Stuart Rowley)則表示,在中國市場需求放緩下,該公司已刪減產量。
歐洲第二大汽車零配件公司法雷奧(Valeo)說,中國汽車廠需求低迷,他們已被迫調整未來的擴產計劃。
法國乳製品公司達能集團(Danone)考慮把旗下中國業務多美滋(Dumex)出售給一家合資夥伴公司,從而將重心放在推銷自己的國際品牌上。
瑞典鎖商亞薩合萊集團(Assa Abloy Ab)旗下的中國部門,因中國營建業不振而面臨了巨大的風險,執行長哈佩(Carolina Happe)稱,過去一年裡,中國客戶的付款天數增加了一個月,至99天,高於集團平均天數55天,中國客戶的壞帳風險攀高。
瑞士銀行的執行長埃爾默蒂(Sergio Ermotti)則表示,該銀行已停止提供貸款給中國本地客戶。

海外和大陸人士都不看好中國經濟
瑞信全球股市策略師Andrew Garthwaite在近期一份報告中表示:「我們認為,中國正處於三重泡沫之中,最大的投資泡沫(以投資占GDP的比重為代表),第二大的房地產泡沫,還有第三大的一直存在的信用泡沫。」而泡沫終歸是要破的。
曾經寫過《即將到來的中國危機》(The Coming China Crisis)一書的多曼7月28日在福布斯中文網撰文稱,中國面臨著創記錄的債務、不良投資、房地產領域中依靠債務融資的過度投機、6,400萬套閒置的公寓住房、緊隨信貸危機而來的信貸緊縮等問題。而現在這些問題越來越嚴重了。中國經濟可能真的快要撐不住了。
中共海關8月8日公布的7月進出口數據同比均下滑超過8%,顯示中國外貿下行趨勢進入第三季度仍無扭轉跡象。
被稱為中共總後勤部政委劉源智囊的張木生最近表示,2015年中國經濟有斷崖式崩塌危險。

【2015年08月10日訊 責任編輯:劉曉真】
中國經濟增長7%不斷遭質疑
(記者劉毅報導)
自從中共發佈了第二季度GDP增幅為7%之後,質疑聲就沒有停過,不僅僅是國際金融界質疑,連大陸體制內的學者也同樣質疑GDP數據造假。
據德國之聲8月9日報導,每個季度結束時,中共當局都會迅速的公布GDP數據,效率之快遠勝於其它國家,而且數據幾乎從不再做修正。現在,越來越多專家質疑官方所公布的經濟增速。他們著手尋找更好的方式,以更貼近現實地掌握經濟局勢。專家們推測,中國的經濟增速實際上比官方宣稱的少。

國際金融界質疑聲不斷
報導稱,倫敦經濟諮詢機構Fathom Consulting的布雷頓(Erik Britton)表示:「我們相信這些數據只是幻想。」他推測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速僅有2.8%,明年甚至會下降至1.0%。這與官方估計和多數經濟學者和國際貨幣基經組織的預測大相逕庭。
Fathom嚐試將中國這樣規模龐大國家的複雜性簡化,只著重於三個要素上:能源消耗、鐵路貨運量和銀行借貸額。根據該公司推算,中國的經濟增速自2013年底以來,一直與官方所公布的數據相差十萬八千里。
成立了資產管理公司的英國央行前高層人員瓦德瓦尼(Sushil Wadhwani)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速介於1.5%和5%左右,但無法計算出具體數字;無論如何,官方的數據並不可信。
中共統計局目前不願做出回應。但統計局此前宣稱其公布的數據可信。許多批評者對中共的統計方式摸不著頭緒。統計人員不願公開究竟數據是如何被計算。
德國經濟研究所(DIW)國際經濟研究主任德雷格(Christian Dreger)指出,過去中共公布的數據經常不一致。將地方的數據加總所算出的全國總和,竟與將各省數據總和後得出的全國數字不同。
中國公布經濟數據的速度同樣遭人疑竇。有關當局經常是在一個季度結束後的兩週公布相關數據。但人口及面積都比大陸更小的香港卻需要六週才能公布類似數據。德國統計人員則要花費半個月到一個月的時間計算出初步結果。
在中國公布GDP數據後,美國還需要兩週才能發布初步估算結果,而初步核實和最終核實數則要更遲才會公布,而且大幅修正數據並非罕見情況。以美國2015財年前三個月為例,其GDP初值為小幅增長,但修正值下修為萎縮。這種情況在中國幾乎不曾發生。

大陸經濟界人士質疑GDP數據
大陸和訊網8月11日轉載了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建的文章,王建對2014年的GDP增長提出了極大的質疑。他認為2014年下半年,經濟增長可能會從「滑落轉墜落」出現「斷崖式衰退」,增長率很可能會在年內相繼「破7、破6、破5」。
王建表示,GDP總值分現價與不變價兩種,不變價經濟增長率乘以GDP平減指數,就是現價經濟增長率。在中國目前還沒有專門的平減指數統計,而是用CPI與PPI指數來合成。比如1978-2013年間的CPI增長年率是2.5%,PPI增長年率是1.9%,同期的GDP平減指數基本是CPI與PPI之和,即4.4%。
按照這個算法,王建認為2014年四季度工業不變價增長率為7%,現價增長率卻為15%,平減指數為7.5%,但四季度的PPI增速卻是-2.7%,其中12月已降到-3.3%,所以四季度工業增加值平減指數與PPI的背離就高達10個百分點以上。
而服務業四季度不變價增長率是8.1%,現價增長率竟高達28.8%,平減指數為19.1%,但按照統計局的服務業價格統計,去年四季度是1.9%,所以服務業增加值平減指數與服務業CPI的背離更高達17個百分點以上。
GDP平減指數與CPI、PPI同源,都是中國經濟運行中的價格水平的反映,所以不可能CPI、PPI向下,而平減指數向上。去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在下行過程中開始顯露出通縮跡象,表現為各類價格指數的逐季走低。
王建表示,按照消費與工業物價走勢,再加上電力、運輸和貨幣所表現出的經濟運行態勢,去年的實際經濟增長水平可能已經「破5」,現價增長率更可能在去年四季度已經進入負值。

來源轉自:
【2015年08月11日訊 責任編輯:高靜】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其他.相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