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Translate

2016年5月19日 星期四

中共「市場經濟地位」為何不被承認?


歐洲議會通過「反對承認中共市場經濟地位」決議。
⊙顏丹
這兩天,中共媒體都在紛紛報導一則有關歐洲議會通過「反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決議的消息。有文章指出,「歐盟一些企業和工會組織擔心歐盟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後,將有更多中國商品進入歐盟市場,從而威脅歐盟企業生存、影響歐盟就業」。
這樣的擔心並非危言聳聽。從共國向全球傾銷產能過剩的廉價鋼鐵的狀況來看,歐方採取措施、及時應對,都是極為必要的。甚至一些預估資料也表明,「歐盟若在2016年底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中國對歐盟的出口將較2011年擴大25%至50%」,「歐盟會因此出現貿易赤字增長,GDP也會下降2,280億歐元」,並「導致170萬至350萬人失業」。
然而,中國方面關注的焦點卻並不在於此。從上述援引自媒體的表述中不難發現,中國如今分外在意的「市場經濟地位」之名,要麼必須被承認、要麼必須被給予之後,才能獲得。也就是說,這名號得讓歐盟「加冕」、「授銜」,方能成為中國自己的。不幸的是,人家拒絕了,歐盟的態度一目了然。
一個是「反對承認」,一個是「反對給予」,涵義上真有如此巨大的差別嗎?重要的是,問題的關鍵壓根兒就不在「承認」或「給予」上。如果說,這些只是形式上的一道程式而已,那真正能起到決定性作用的還在於內容本身。顯然,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能否被承認、被給予,完全要看中國在這一名詞上所表現出的現實狀況。若基於事實,歐盟又怎會公開否認?若歐盟堅持「拒絕承認」,那麼眾目睽睽之下,中國是否就該自省,一直以來,中國真的行走在一條以市場經濟為主導的發展道路上嗎?
頗為諷刺的是,為表明自己的委屈、不平,中國一些媒體甚至坦言「在過去十幾年間,中國政府一直試圖通過談判的方式,促使歐盟提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意即,中國似乎更希望通過「遊說」、而非改變自己來獲得這一資格。從這些文字透露的資訊中,我們就可判斷出,專家、學者所認為的「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是客觀事實,中國國內96%以上的商品都由市場來決定價格」的論斷,純粹是自欺欺人。
中國到底是不是市場經濟,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最有發言權。作為這個巨大市場中的供需主體,中國人似乎從未曾決定、甚至影響過包括衣、食、住、行在內的、涉及醫療、教育等民生保障方面的物價水準。任何生活必需品的市場價格向來都是說漲就漲,老百姓根本毫無心理準備,甚至不被告知理由、不被賦予任何討價還價的權利。
在這個以權力為主導的市場中,即便是生產、出售商品的個體公司,其所扮演的角色也不過就是個倒買倒賣的「二把手」。原因很簡單,一切用來製造產品、滿足需求的資源,尤其是能從中謀取暴利的稀有資源,都已盡數壟斷在居於權力制高點的政治集團以及由此而衍生的權貴家族手中。
就拿攪亂了歐洲市場的鋼鐵產業來說,中國那些國字頭企業之所以敢不斷地降價,正是由於鋼材產量早已多到再來十幾億中國人都消費不了的程度。而長久以來,如此「大躍進」一般的進行生產,哪裡又是因為中國人自己的強烈需求呢?投入了大筆財政的各類工業生產以及在此之上謀求的「鐵、公、基」發展之路,事實上,在填滿了貪官的口袋之後,就已經實現了它的全部意義和價值。 顯然,在中國這個市場中大規模展開生產的目地,其實並不是為了滿足老百姓的真實需求,而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可悲的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全過程似乎到此就戛然而止了。既沒有什麼「後富」,甚至後來者還要為「先富」們消化過剩產品、背負起通過借貸投資而引發的債務危機。因此,即便產品多得賣不出去,價格也仍舊高得離譜;即便所有人都買不起,產品也從不會降價。這究竟哪裡符合了市場經濟的特性和原則呢?
因此,中國真沒必要為了不「承認」還是不「給予」而爭得面紅脖子粗;也沒有必要惡人先告狀,指責那些制裁中國不按規則、不講道義進行交易的國家。說到底,中國不能睜眼說瞎話,這樣害了別人、也坑了自己。
(受限篇幅文有刪節)

來源轉自:
【2016年05月19日訊】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其他.相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