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東北規劃今日將舉行最後一場公眾諮詢會,發展局長陳茂波會親自出席,預料有數千名村民、政黨和反對規劃的組織出席表達訴求。反對東北規劃組織昨到添馬艦政府總部示威,促政府撤回規劃方案,誓保衛鄉郊家園。(尹錦恩攝)
【明報2012-09-22日專訊】
新界東北規劃諮詢爭議愈演愈烈,今日政府將在上水舉行最後一場諮詢會,發展局長陳茂波親赴解釋,預料數千名分別爭取合理賠償及寧不遷不拆的村民,今勢迫爆諮詢會。本報綜合規劃文件及知情人士分析,揭示爭議背後全因政府規劃失當,錯誤評估四大問題「惹禍」,包括沿用前特首曾蔭權治港時代過時政策,高估人口需求及維持「停建居屋」,令規劃充斥豪宅,變成「富豪城」;規劃亦未釐清深港融合政策,忽略本土經濟、農業及保育鄉郊村民生活等問題。
陳茂波昨在諮詢會前夕再「救火」,他接受商台訪問稱,新界東北將研究引進「港人港地」,大部分住宅以中小型單位為主,又承諾引進新居屋,令整體公營房屋比例超出一半。特首梁振英亦稱,希望事件不要「政治化」、「標籤化」,重申沒有任何「富豪城」,政府規劃時會多聽意見,重申香港長遠仍需要發展東北,增加房屋供應。
陳茂波﹕研引進"港人港地"
身兼梁振英房屋政策智囊的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長策會)成員蔡涯棉說,東北規劃住宅,可由現時供應5.3萬單位增至8萬個,公屋約佔逾3萬,居屋佔1萬。
東北規劃爭議升溫,但政府多次重申計劃研究多年,並充分諮詢市民。
本報翻查規劃署1997年回歸以來的研究文件,顯示東北規劃早於1998年已被納入政府的全港發展策略檢討,但因歷年經濟衰退,政府一度擱置討論,到曾蔭權2007年上任後,規劃署才在同年公布《香港2030》研究,重新建議發展新界東北及西北的元朗洪水橋,翌年正式立項,展開首階段公眾諮詢,到今天是諮詢的第三階段。
本報發現,早在2008年制訂的東北規劃,不少考慮因素已不合時宜,其中首階段諮詢文件列明,政府的房屋政策是停建居屋,另外為避免建屏風樓,要盡力減低密度,因此787公頃的土地規劃,只有21%住宅地,又以低密度豪宅佔多數,最終只提出興建5.3萬個住宅,公屋佔四成。
強調深港融合 忽略本土特色
其次,政府在諮詢文件多次強調要促進深港融合,配合「與內地的跨境聯繫及往來會更趨頻繁」。但近年社會因雙非嬰來港、內地水貨客和自由行等問題,令北區面對沉重的跨境學童上課需求,商舖租金茘升及水貨客滋擾民居等,研究卻未有回應如何保存本土特色及維護居民生活。
人口推算 未計停雙非
另外,政府的規劃仍按2007年人口推算,假設到2030年人口將增長140萬,未考慮人口已隨梁振英宣布明年起停收雙非嬰而急劇放緩,東北發展已無明顯急切性。諮詢文件亦未妥善回應因反高鐵事件而出現的鄉郊保育意識抬頭,包括協助農業發展,讓非原居民農戶也可原區安置保持務農生活,終激起各個反對規劃的團體聯手反抗。
長策會﹕可考慮原區安置復耕
長策會成員蔡涯棉說,政府必須以新思維解決問題,若處理不善,會令事件急速升溫。他除了建議增加公營房屋(連居屋)比例,由43%上調至55%,亦可考慮原區復耕或原區安置,令村民生活網絡得以維持發展。他說,政府今次須就事件「真諮詢」,不要只說官話,以理據說服市民,必要時再延長諮詢期。
長策會成員兼城規會副主席黃遠輝表示,必要時政府可就諮詢意見對計劃發展範圍提出修訂。他說,城規會相當重視農業用地,因為本港耕地範圍已縮少,他認為政府長遠增加土地儲備屬好事,因為一般公屋建設需規劃至少5年,現時開始覓地,是為2022年後打算。
明報記者2016-9-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