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Translate

2016年8月29日 星期一

中國製隨處可見 亞洲百大品牌裡卻找不到

★說過要怎麼樣先進,要怎樣超英趕美追日,但追來追去也趕在尾後,到頭來高端技術創不了新,低端技術又做不到國際標準,高不成低不就,一味抄襲剽竊,一個小小技倆也說成專利設計,例如共田牌的芭蕉電池風扇,是故有製品加上簡單電子板,幾粒LED燈,用ANDRIOD USB插頭充電(只用頭尾端+-),又出証書,又話專利,由$6~70賣幾個月跌到$25,到其他廠見好像有得做,一窩蜂地去搞,但人家吃了頭,只能爛後尾,大家攬著死,這是大陸製造業不能偉大遠因的鳳毛麟角,也是大陸製造業及創作的哀歌!

中國雖然是世界最大的商品出口國,但其商品品牌仍難以在國際市場佔有一席之地。(AFP PHOTO / AFP PHOTO / STR)
【記者吳英/編譯】
中國雖然是世界最大的商品出口國,但其商品品牌仍難以在國際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根據尼爾森(Nielsen ratings)和亞洲運動(Campaign Asia)雜誌近日發佈的共同研究顯示,在「亞洲千大品牌」(1000 brands in Asia)排行榜中,沒有一家中國企業能入選百大之列;即使在中國境內,也只有一家中國企業能躋身十大品牌。中國消費者更熱衷於選擇日本、韓國和美國品牌的產品。
海麥克托品牌傳媒(Haymarket Brand Media)品牌主管希爾克(Atifa Silk)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如果中國真想成為全球贏家,就需要建立信任並且採取樹立品牌的長期策略。
中國除了要重新審視其營銷策略以吸引本土市場之外的消費者外,希爾克說中國還必須要「持續地、有意識地解決食品安全和質量管理等問題,以在地區或國際市場中競爭。」
Web-Presence-In-China諮詢公司發展與合作聯絡專員貝恩特(Angela Bainter)認為,消費者信任絕對是提升中國零售與消費商品品牌的關鍵因素。
貝恩特例舉化粧品說明中國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她說:「中國的高端消費者傾向更信任國際品牌,他們認為國際品牌的產品質量更好、更值得信任,因此他們喜歡去日本或韓國購物,並把這些外國品牌的產品帶回國內。」
總部在倫敦的品牌指南(Brand Directory)最近進行的全球品牌排名調查,中國企業中僅「中國移動」(China Mobile)擠進前十大,名列第九,而且只有少數幾家中國企業入選百大品牌。
品牌指南高級主管黑格(Robert Haigh)表示,中國企業品牌落後的主要原因是品牌實力差,主要來自消費者對中國商品的觀感較差。
另外,中共在西方世界的形象不佳,也影響中國品牌的提升。黑格舉德國和義大利的例子,德國品牌向以高效產品聞名,而義大利的時尚品牌也深受大眾喜愛,因為義大利的形象就是一個熱愛時尚的國家。
黑格說:「國家形象好可以幫助該國商品在國際間建立品牌,然而中國商品通常在這方面沒有得到多大的幫忙。」
根據黑格的觀察,北京當局干涉敏感電信以及其它設備的製造,阻礙了華為等公司在美國和其它國家的拓展業務。
中國企業需要在營銷和品牌構建的策略上投入更多,才能在本土和國際市場上擁有較好的表現。

華郵:中國製造業優勢不再

由於中國勞動力出現許多問題,中國已不再吸引到西方企業。圖為福建晉江的一家工廠。(AFP)
【記者梁硯/編譯】
經歷30年的急劇增長後,中國製造業的發展動力已基本停滯。隨著中國勞動力的成本增長、合格技術工人嚴重匱乏、勞工動亂、環境破壞及知識產權遭竊取等問題,中國已不再是吸引西方企業、將生產線外遷的目的地。
同時,製造業中的高技術水平可以抵消勞動力成本增加,許多國際公司正準備將高附加值的製造業工作遷回美國或歐洲。

中國製造業 技術含量低
中共準備大力投入資金。僅以廣東省為例,中共準備投入1,500億美元,用於升級製造廠、配備機器手,並打算建立兩個先進的自動化生產中心。
《華盛頓郵報》報導說,無論中共投入多大的資金,中國也無法在下一代製造業競爭中取勝,因在機器手和3-D打印等的技術發展上,中國製造業不佔任何優勢。
相比之下,對於美國企業來說,將生產原料及電子元件遠渡重洋地運到中國,讓那裡的機器手完成組裝,形成成品後,再運回美國,已經變得沒有意義。在美國本土完成同樣的製造業工作,僅需幾天的時間,還能減少運輸過程帶來的環境污染。

中國技術工人普遍不達標
另一個限制中國製造業發展的因素是合格勞動力的缺乏。
哈佛大學一份研究報告提到:西方公司很難在中國找到技術水平好的技師或工人。這個問題還在繼續惡化,隨著現代製造業對勞工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在管理、溝通和操作複雜信息方面都是中國技術工人極度缺乏的能力。
《華盛頓郵報》報導說,預計未來5年到10年內,美國製造業將集體回遷本土,並且那時的美國製造業不會再僱傭老式的低技能工人,而是成百上千的掌握高技能的人員。
隨著中共對製造業生產的大量資金投入,他們也正在迅速地失去以出口為導向的製造業。

來源轉自:
【2016年08月28日訊】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其他.相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