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Translate

2015年12月1日 星期二

滿清「官督民辦」現代翻版:「國資民辦」──習近平再譜「國企改革」新曲


民國十三年(1924年)官督商辦湖北石膏公司股票。

“集而不團、管而不控”。
可以說,習近平談論共產主義時避免觸及共產主義的經濟必然性,開口閉口只是談論「共產主義理想」,表明他理論水平強差人意,但這也難怪,因為中國共產黨人的「社會主義」,是以國家權力,而不是以馬克思關注的「資產階級社會裡孕育著的新社會因素」為依據。
「中國式病毒」威脅世界文明
現實而言,國有體制是這一所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支撐力量。由此來看,中共不久前發佈的國有企業改革「指導意見」的確很重要,因為它關乎這種「主義」的命運。
該「指導意見」仍然堅持拒絕私有化,然而有其變通,即所謂「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在商業競爭領域裡允許國企參股到民企,讓民企經營國有資本,而在國企保持控股地位的公益領域,也可以「委託代理」給民企經營。據說,這叫作「通過民企做大國有資本」。有評論認為,可以視其為滿清時「官督民辦」的現代翻版,是謂「國資民辦」。
先前薄熙來在重慶「唱紅打黑」,其「打黑」固然有其治安效果,但一開始就有借打擊犯罪而報復民間抗議的因素在其中,發展起來,更以打擊民營企業家為特色,看似以新的方式重演毛澤東從「五反」發展到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那一幕。而習近平現在玩的一手,則看似要直接走到「公私合營」那一步,其氣魄,其跳躍性,都更大得多。
中共一黨專政體制與市場經濟相結合,是當今世界一大奇觀。中共是個大黨,中國是個大國,如此大黨大國,在毛澤東死後,終於舉手接納市場化,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短短一二十年,中國一躍而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其中的「國進民退」尤為令人矚目。「中國模式」頓時甚囂塵上,習近平們的所謂「自信」不是完全沒有道理。有識之士擔心,這是一種可怕的「中國式病毒」,對世界文明形成嚴重威脅。
歷史上,中國曾經歷過號稱具有「超穩定結構」的專制形態,其中的秘密即在於,在非市場的自然經濟中,土地在其國有體制下可以買賣,這樣,專制得到市場的支撐,獲得了異乎尋常的活力。如今,歷史似乎在重演。

從「國進民退」到「國資民辦」
中共政權前三十年,以為它可以超越市場經濟,對其竭力限制,而政治運動接連不斷,結果走進了死胡同。被迫改革開放之後,猶猶豫豫地,終於向市場經濟低頭,一下子時來運轉,市場化浪潮為中國經濟開拓出極其廣闊的空間。中共順勢而為,無情地背棄它對國企工人的承諾,為國有體制的資本化打開局面,於是一個盤根錯節、精明而貪婪的權勢階層應運而生,將改革開放之初尚有的些許人道主義或理想主義色彩基本抹去,走向另外一個方向。
這一局面的確有其可怕之處──中共明確以西方民主社會為敵,煽動數以億計的中國人反美,反西方,反普世價值。它無道德倫理底線,且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視恪守底線的歐美為軟弱,更縱容鷹派軍人和黑客肆意妄為。儘管它與當年謀求「生存空間」的德日法西斯尚有不同,但「中國夢」的帝國色彩已極其清晰。
然而,市場自有其規律,卻也難以抗拒。「中國模式」以不惜代價的經濟高增長為特色,早有人擔心其不可持續,苦口婆心勸說中共經濟轉型。而中共則不以為意,不遭現實教訓它決不回頭。教訓果然就來了,且增長放緩之勢一旦形成即難以扭轉,迫使中共承認其所謂「新常態」。於是,「國進民退」難以照樣玩下去,至少要有所變化。
「改革」聲中,弄出了個「國資民辦」。無論它是「官督民辦」翻版,還是新的「公私合營」,終究是似曾相識,所謂國企改革,看來弄不出什麼新意了。

吞噬民間資本 國有化乃國之禍根
世紀之交,曾有過一輪國企改革的浪潮,使得國企變了一副模樣,否則,後來的所謂「國進民退」不會那麼順利。然而,那次改革飽受批評,據說是因為權貴集團大得其利,造成國有資產嚴重流失,有人更揪住民營企業家不放,痛斥他們「侵吞」國有資產。
其實,國有資本與市場經濟的本性不合,它的強勢與壟斷乃因政府在其背後支撐,它在市場交易中吃虧往往並不奇怪,而反常地吃虧,則多因為權勢者在其中操弄。當年著名的吉林「通鋼事件」,顯示出企業管理層的圓滑與強勢。它表面順從政府機構意圖、歡迎民間資本進入,背後則操縱、動員工人抵抗民營化,結果弄出流血事件,致使民間資本被迫退出,改革停滯不前,而工人實際上為權貴們火中取栗。
當年的「公私合營」企業,「文革」初期一夜之間都轉為國有,民間資本大規模流失,卻鮮見追究,以致其風氣延續至今,見怪不怪,似乎只有所謂「國有資產流失」是滔天大罪。實則,吞噬民間資本而成就的國有化,不僅致使國民經濟效率低下,而且制度性地鋪就了權力腐敗之路,乃中國社會之禍根。
現在習近平拉開架式推動「國資民辦」,就中共傳統而言,算是順理成章。不過,如今畢竟時過境遷,他恐怕難以仿效毛澤東再掀起所謂「社會主義高潮」,而民間資本,積數十年來之經驗,會有順從者,也會有觀望者和迴避者。須注意的是,中共對李嘉誠大概只能惱怒,而內地民營企業已在其掌心之中,就不能不多加小心。

來源轉自:
【2015年11月號 動向總363期 管 見】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其他.相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