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Translate

2015年7月16日 星期四

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談香港立法會否決政改方案


否決了假政改後,犬奴們各自精彩向北京表達歉疚。
假民主政改方案遭遇滑鐵盧
六月十八日十二時三十分,香港立法會開始表決那個欺騙香港人「袋住先」的假民主政改方案。在臨表決前的最後一刻,三十三位建制派議員集體離席,參加表決三十七人,泛民二十七人加上醫學界梁家騮投下反對票,建制八人投贊成票,主席曾鈺成沒有投票,結果二十八對八,方案被否決了。紛擾香港數年的政改議題就這樣大大出乎人們的預料以極其戲劇化的一幕作結。非常巧合,六月十八日是滑鐵盧戰役二百周年的日子,用滑鐵盧戰役的挫敗形容這個政改方案的下場真可謂恰當不過了。
這個香港特區政改方案是以北京全國人大常委會「八‧三一」決定為基礎的。所以說,如果站在更高的視角去審視這個否決,會發現很值得玩味的地方──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由一個下級行政區的議會推翻由共產黨領導的全國人大常委會所作的據說具有法律權威的決定。這種政治上的象徵意義不可小覷,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

「等埋發叔」抑或「反水」?
因何招致北京以及香港政府這個奇恥大辱的挫敗?建制派議員事後解釋,他們離席是為了延遲表決時間,以等待因生病而遲到的議員劉皇發到場投票,卻因溝通問題,導致政改方案以「壓倒性」的反對票遭到否決。國際傳媒紛紛對這個「等埋發叔」的理由表示詫異和奇怪,稱此為「神秘離場」(mystery walk-out),是一個「怪異」(bizarre)舉動。香港人也普遍不接受這個解釋,有網民開設「The Wait for Uncle Fat」(等埋發叔)Facebook專頁,首兩小時已獲逾三千個Like,並轉貼「Mr & Ms HK People」專頁諷刺劉皇發「被生病」等惡搞作品。
政改方案投票是何等重大的事情,豈能用「等人」搪塞,這真是連小孩也騙不過的荒唐辯護。在政改表決進入臨門一腳的一刻,三十三位建制派議員共同走出議場,而又剛好有幾位議員留在議會內,造成場內有足夠的法定人數進行投票,這未免太過巧合了。這真的是「意外」嗎?有分析人士指出,這場鬧劇也可以說,大多數建制派議員也怕得罪香港人,不想做香港歷史的罪人,故意擺烏龍,玩把戲,不投票,以這種最糟糕的近乎羞辱的方式為二○一七年政改劃上休止符。可以看作是建制派力量對管理香港各個體系的一次集體抗議,讓中共當局和梁振英難堪。
因而,整件事的巧合程度,更加像是香港建制派勢力的一次聯合「反水」。如果這樣,那麼建制派將當之無愧必須把自己歸入「吃飯砸鍋」者了。長期以來,北京一直將建制派當「自己人」,傾力扶助,要錢給錢,要名給名,就是寄望他們能為中央在香港發揮「正能量」,成為關鍵時候靠得住的群體。然而這一次的「烏龍」,讓北京無法不懷疑這種關係的可靠性。

「有人不買賬」引起聯想翩翩
也許,說香港建制派聯合起來一起公然「反水」,可能是讓他們啞巴吃黃連,有些冤枉了。但出現如此令世人愕然的「意外」,起碼是因為他們內部有人不買賬。眾所周知,香港建制派對北京以及北京的代理中聯辦一貫唯命是從,這次也看到他們在立法會上頻繁使用手機,並在表決前集體離場,顯然是提前講好,統一授命。這個策略就是企圖使這次表決不到法定人數而流產,以便有時間對泛民派進一步分化瓦解。中聯辦做事向來縝密陰狠,應該早就導演好這一「殺手鐧」。但人算不如天算,表決前離場的建制派必須起碼要有三十六位,但結果卻只有三十三位,因而導致整個密謀慘敗,使中共輸得很難看,在全世界面前丟盡臉面。那麼,抗命不走的是誰呢?想來大家也心知肚明。
人們還看到,在留在廳內的建制派議員中,五名都屬於與特區政府和中央關係若即若離的自由黨。黨魁田北俊還因去年「佔中」期間發表敦促特首梁振英辭職言論,而被撤銷全國政協委員資格。此外,建制派內工商界面和心不和,特別是田北俊與林健鋒之間的芥蒂,造成了自由黨在林健鋒帶頭離場時紋風不動繼續投票的現象。再看看,工業界的林大輝及工聯會的陳婉嫻兩位議員明顯也都與梁振英不甚咬弦。總之,留下來的九位建制派議員,的的確確維持了表決的有效性,實質上與場外的三十三位建制派議員一起「共同作用」,導致此次政改輸得如此難堪。
論者認為,大批建制派對以人大常委會「八‧三一」決定為基礎的政改方案居然持此態度,究其原因,這與多年以來中共傳統老一派的「統戰」觀念與方法在香港難以奏效有著密切的關係。

中共統戰的失敗
這場鬧劇,也有人歸咎於多個陰謀論,當中包括習近平與江澤民兩大勢力的鬥爭,習將憑此而清除港澳系統的江派人馬,甚至還可能波及人大委員長張德江。據報道,與中聯辦關係密切的亞洲電視主要投資者王征在政改方案否決後,就建議中央,彷效當年「撤董之舉」,「長痛不如短痛」,立即撤換梁振英及中聯辦主任張曉明,以示問責,重新出發。不過,陰謀論一時無法探清箇中虛實真偽,而眼下可以看到的是,中共老一派的「統戰」傳統觀念與方法實在不靈了。論者指出,目前管治香港的官僚體系,把僵化、對立的思維用在本應更加靈活、多元、開放的香港社會,根本無法適應人心思變、瞬息萬變的香港局勢;而他們過時的統戰思維對港府的運作往往深度干預,頤指氣使,更增添了港人的反感。在建制派議員方面,由於經商之類的利益關係,經常需要得到來自這些官僚機構的關照,這令他們不得不氣短甚至不順,但也同時加深了中央在港管理體系與這些建制派議員們接觸時那種高高在上的官僚感,對他們長期持著一種受我恩惠,就要聽我指令,甚至是替我消災的態度。殊不知這種態度,在如今的香港也已經被越來越多人厭惡。
至於中共有關部門對泛民派的「統戰」工作,包括企圖拉攏收買,分化瓦解,逐個擊破,可謂費盡心機,但到頭來,泛民二十七人無一動搖,全體投下反對票,如此「統戰」,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此次政改表決事件,等於對中共舊式官僚治港思維的一次全面否定。

真普選:香港人不忘初衷
全國人大頒佈並死硬堅持二○一四年的「八‧三一決定」,給普選「連落三閘」,去年就引起香港民眾強烈不滿,上街抗議,在香港警方發射催淚彈鎮壓下,發展到長達七十九天的「佔中」行動。因此幾乎可以肯定,這次即使沒有建制派「神秘離場」的「怪異」舉動,這種政改方案本來亦難以通過。因為香港人不忘初衷──要真選擇,真普選。泛民派議員絕對不想也不敢違背香港民心。
正如捷克前總統哈維爾說:「作為無權者,我們唯一的權力就是不去附和騎在我們頭上的有權者。」這次方案被否決,對香港人,對那些拒絕接受假民主的香港人,是一個好消息。但是,這個結果,絲毫沒有改變北京當局以及香港政府包括建制派基本上掌握全部權力的格局,目前廣泛受到批評的由一二○○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選舉特首的做法並不會改變。泛民派雖然沒有輸,但也沒有贏,因為香港人依然沒有獲得本來中共當局承諾的、基本法規定的二○一七年實行的真正的普選權。這一令到香港人非常傷心的事實依然存在。
因此,六月十八日不是香港民主運動的結束,而是一個新的開始。
香港泛民派現在要思考民主出路,重新盤點公民社會新舊勢力,整合團結,尋求共識並制定行動綱領,與其他各個政黨搭建溝通橋樑,將公民社會力量通過政黨注入議會。下一步是爭取撤銷人大「八‧三一決定」,抗衡大陸化滲透。這是龐大工程,最快在二○一六年立法會選舉才能體現新政治力量。有幸的是,香港年青一代政治覺醒,意識提高,十年後會成為社會的中堅。 事件會使中共反思嗎?
現在,許多人在猜想,北京當局會不會因為這次大大丟臉的失敗而怒氣沖沖秋後算帳,嚴懲香港?也有分析認為,懲罰香港並不符合北京的利益。
樂觀的觀察家認為,這一事件可以為各方重新檢討香港事務提供一個良好的契機,此後對香港能有多一分理解,少一分爭執,讓一切都可以從頭來過。香港立法會這次否定中央的決定,對於中國未來的民主發展是個好事,對於中央領導總是越俎代庖替港人當家作主應該是個很好的警示,希望他們在這種情況下明白中國應該和國際普世價值接軌,和真正的民主潮流接軌。但是,北京是否會從拒絕真普選付出的代價中吸取教訓,作出一些改變呢,很多人認為,目前來看不容樂觀。
人們問,香港已經回歸。一個彈丸之地,政改為什麼這麼敏感?為什麼不能給香港一個大多數人要求的真普選?有論者一針見血地指出,雖然相對於內地,香港僅是「一點藍」,但從更廣闊的範圍來看,中國則是「全球海陸一塊紅」。香港彈丸之地本可不必太在意,但可怕的是對大陸的影響力。一旦香港普選成功,豈不要動搖紅色江山,壞了利益集團執政到永遠?這不由得讓人們想到了中國的改革。市場經濟,市場變成了權錢交易的市場,經濟變成了權貴壟斷的經濟,遍地腐敗,觸目驚心。而政治體制改革,則不但原地不動還有後退的可能。
所以,要想長期保持內地和香港「一國兩制」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如果內地政治制度不轉型,香港就很難保持高度的自治權、真選擇,真普選就很難實現。

來源轉自:
【2015年7月號 爭鳴總453期 王犖倫】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其他.相關】:

沒有留言: